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难忘那一次当广播员的经历

发布时间:2024-07-12 02:18:22

  1979年上半年是我在中等师范专科学校读书的第二个学期。快放暑假的一天,班主任老师说县广播站的人来学校挑选业余广播员,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于是从班上挑选了七八个普通话相对较好的同学到办公室面试,我是其中之一,我自认为我的普通话在参加面试的同学中是最好的。轮到我时,面试的人给我一本小册子,指定一篇文章让我朗读。当时我挺紧张,中途有好几个地方磕巴了,但读下来总的说还算顺利。面试人什么也没说让我回教室去。下午放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通知我和一位叫沈玲的女同学周日一起去县广播站录音,我听了着实有些激动。

  距周日还有两天的时间。为了能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我放弃打篮球的时间,放弃与同学聊天的时间,独自拿着课本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学校后面的山脚下苦练普通话朗读。原本每个周六的下午我都是要回家的,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恋家。每次回家都是步行近一个小时到县城,再搭乘厂里出去办事的车回家,所以路上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在家待一天,周日下午再赶回学校。可这个周末肯定是回不了家了,先把这份突然降临的“工作”完成好再说。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独自来到广播站,恰好那位女同学也到了,她的家就在县城,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妞。等了一会儿,广播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我俩进屋,先让熟悉稿件。这是一篇面向农村预防某种疾病的稿件,是分段男女声交替播出的。稿件语言比较通俗,很容易上手。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人家居然说不能用普通话播,而是要用本地方言播,因为广播的听众以本地农民居多,他们对方言亲切,对普通话反而不容易接受。

  我在军工厂长大,接触过各地的方言。尽管我有一些语言天赋,平常和在班上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地同学交流也是用他们的方言,但那只是对付日常用语,这要把方言用在正儿八经的朗读上还真是第一次。好歹有点基础,我就硬着头皮,凭着感觉,和女同学还算配合地把广播稿录制完成了。

  临走时,工作人员说了什么我想不起来了,我只记得他递给我俩一人一个信封,那是一个没有写字的信封,里面好像没什么东西。走出广播站,我急不可待地打开信封,跃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块钱,那种暗红色印纹的纸币,是崭新的,摸在手上细细的,沙沙的,还有一股特殊油墨的香味沁入心脾,那种感觉我是怎么也忘不了的。这应该算是劳务费吧,但事先没有人告诉我做这个会有报酬,我也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如此惊喜的事情发生。要知道那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是12元,是由学校统一发饭票。

  平时父母也很少给零花钱,这一块钱够我买一支好钢笔,不,够我买一支竹笛,不,够我吃好几顿小吃,不,……想了一路也没想好这一块钱到底应该怎么花。回到宿舍,我悄悄地把装回信封的这一块钱锁进了我床头的木箱里。尽管我每天趁取放物品时都要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但终究没有把它花出去,直到又一个周六我才将它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

  回到家的当天晚上我端详着那一块钱,心想这个周日广播站怎么没叫我们去录音?也许这一周有什么特殊情况,那下一个周日肯定会安排我们去。那样的话每周都能得到一块钱,每月至少是四块钱,我距毕业还有一年零三个月,那就是……我越想越觉得美滋滋的。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事实上广播站再也没有叫我们去过,我所有的设想也只能是设想。这看似有些遗憾,但仔细想想在人生道路上有过那么一次经历,已足够让我珍藏一辈子了。

  自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我在全厂党员大会上高声朗诵:党啊,你是指路的明灯……我参加全省“军工杯”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参加了演讲团,到系统内部各企业巡回演讲,获得一致好评。尽管我没有实现成为专业广播员的梦想,但我在现实生活中所体会到的乐趣并不比专业广播员少,我努力过,我奋斗过,我无怨无悔。我会经常回忆我三十六年前的那次当广播员的经历,我会在繁星点点的夏夜里,仰坐在凉爽的竹椅上,一边享受着外孙女用蒲扇为我扇凉,一边给她讲我年轻时的故事,那感觉,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QQ号:544512231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