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情深
对于“官位”的断想
隋朝始行的科举制是当时的朝廷为选拔官员而实行出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制度一改过去官员选拔任命的陈旧程式,使一批优秀人才被选拔后进入仕途。就当时来说,不分出身贫富,不讲身份贵贱,只要有德有才有学就可以通过科考之路而被选拔上来做官,这种制度犹如一缕清风,为当时中国封建社会腐败的官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远的我们不说,单说满清时期的官员任用制度,清朝初期康熙时期由于政治清明,也很重视各级官员的选拔,一直到雍正、乾隆时期都还算是比较好的,可是这种好景延续时日不长,到了满清中后期就不行了,朝纲废弛,上层无能,加上一群奸臣贼子当道,因此,当时的朝廷在官员选拔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唯满族八旗弟子加以重用的做法就严重制约了当时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当时不乏有能耐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官吏,但只能当个副职,始终位居次处,加之不少朝代忠臣与务实的官员都很难得到重用,从而使正人斗不过投机钻营者,君子往往失算于小人,因此,当时的朝野忠臣清官寥寥无几,而奸佞贼子多如牛毛,这种官员群体的腐败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导致了统治阶层层层盘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种腐败没落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国运衰弱,民生凋敝。
民国时期先期还算可以,后期的蒋介石时代不用赘言大家也是明白的,放着人才不用,任人唯亲,种种政治、吏治的腐败导致了国民党反对统治不得人心,维系其统治的800万军队在人民解放军发起的三大战役中顷刻间土崩瓦解,执政了三十多年的国民党从此退出中国舞台,上层领导集团率其维护腐败格局的残兵败将最后落荒而逃退居台湾孤岛。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可以说是公正、民主、公平、透明的,由基层推荐,党委常委会议提名选任的各级官员,确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始终做到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党的干部队伍始终是尽职奉公、造福人民的一支优秀队伍,其中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劣质”官员,但他们只是很少的部分,这些人起初也的确为人民群众办了不少实事,谋了不少福祉,但随着时过境迁,地位变迁,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以至脱离关系,进而一步步走向反面,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作为一名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就县一级来说,副科级也算是领导级别了,虽然很多人把这种级别看得很重,也很为成为科级干部群体中的一员而欣喜不已。但依我看来,不管是民是“官”,其品质是第一位的,即做官品为本,从政民为先,如不具备这一点,那就做不了称职的官员。胸襟狭小,视野不阔,凡事斤斤计较的人,不要说是为官,就是当个平民百姓又有何意义呢?作为一名官员,必须把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升迁也好,位卑也罢,都要心平气和,知足常乐,要时刻有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要经常有这样一种想法:和那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工作了一二十年的人相比,自己确实是幸运的;和那些整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风雨无阻的打工者相比,自己又的确是幸福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会宠辱不惊、位卑不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工作十年
我的出身颇为寒微,当然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山村里来说家境算作是中上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是农民家庭出身,由于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有不少一部分人对于农民兄弟是不屑一顾的,一些城里人对于乡下人和农民弟子会用一种鄙视的眼光来看的,这是我自小到大以至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有过的切身感受。尤其让人颇为气愤的是有些地方官员说起来把人民群众捧为衣食父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幅高高在上的“官”相,进农家屋坐农家炕头嫌脏,吃农家饭嫌不卫生,在农家喝杯清茶嫌不干净,和农民朋友握手总是显得那么不自然……这种官员,并不是我凭主观想象编造出来的,很早以前在我们老家我就亲自遭遇过,虽然时过境迁已成了远去的事,但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挥之不去,以至到今天还没有忘却。
我之所以对农民兄弟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这是因为中国的农民的却朴实、善良,他们的要求向来很低,我就是农村出身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我从小就目睹了农村老百姓所经历过的各种酸甜苦辣,人们说穷人的孩子早懂事,我的家中虽然不是太穷,对“懂事”的含义也领会得算不上是那么深刻,但我却常常以一颗平常之心静看现代社会人情关系之冷暖。我这个人生来性格耿直,不爱拐弯抹角那一套,为此,我最讨厌像哈巴狗一般活着的那一类人,说句良心话,我宁肯同情怜悯那些在街头乞讨的弱势群体,也绝不喜欢那些如同藤蔓缠树而依附权势的人。
中专毕业那年,我刚刚二十出头,说实话,当时我的工作能力极差,当然当时乡镇机关的那帮子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虽然起初由文秘工作入手,但笔头的那点功夫幼嫩的很,字体登不上大雅之堂是一方面,写材料语句不精练又成为让人苦恼的一件事。如今打开当初由我起草的文件材料存档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字迹凌乱,比较有可塑性的是我这个人闲下来时总爱看书,不管啥时候,一旦有空我就徜徉在书卷墨味之中,一个人常常如同春蚕吞食桑叶般沉浸在作家笔下那种或晦涩、或优美、或激昂、或消沉、或赞咏、或针砭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当中。记得小时候春节过罢每年都去姑姑家拜年,当时小姑家里有不少小人书,我去时总是如饥似渴地翻看着,多年以后姑父还常常提起这事。
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正是国家实施“九五”计划的头一年,当时被分配到碌曲县城的一个乡政府从事文书工作兼统计员,时任乡长是西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从事过多年教育工作的人,在当时的科级干部群体里,他的学识和工作能力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就是如今他在县直机关履任新职,他那敏捷的思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仍然对我有着一种启迪。现在偶遇一起,我还常常提及自己当初参加工作时闹得一些洋相,他说当初乡政府我们一帮年轻人当中,那些整天得过且过的人现在已被现实所证明没有了进步的可能,而你们极少数尤其是当初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由于可塑性强,加上个人不放任自流,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当时给我们任过职的领导,他也为我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说句实在话,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让人有时感到人情冷暖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有些人喜欢搞些“小动作”往上爬,有些人由于个人缺乏主见而随波逐流,有些人自己能力有限但出于虚荣总喜欢攀附权贵来抬高自己,有些人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顾脸皮……凡此种种,让我们这些豪爽耿直之辈常常不齿,在那些人眼里,我们只是拿起笔头会写个小文章的“穷酸”文人,一些说实话、办实事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看来是很高贵的东西却被那些人不屑一顾。我们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汗水所获得的一点小小荣誉,在那些人看来只是“上级”对我们清苦劳动的一点“施舍”,对于这些自己干不了大事,却又不喜欢别人干小事的人我很是讨厌。我在工作上虽然未取得多少成绩,但我有一沓沓各级党委和文秘系统、作协颁发的荣誉证书,在我看来,这些含金量虽然不是很高的“本本”,却是我丰裕的精神食量。有些知己和好友常常给我冠以“文人”或“笔杆子”的戏称,我根本不敢担当,把我写了几篇水准平平的论文和并不精美的散文而给我这种高雅的称呼,我认为为时尚早,名实难符,也不应该。虽然我和许多搞创作的作家有着一样的追求和梦想,那就是在秃笔之下写下几篇传世扛鼎之美文,但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恐怕在我这种“灵感”不强的人身上难以实现。只是我这个人有时候对文学的写作有一种好高骛远的追求,就像一个刚刚参加体育赛事的运动员总向往着得上一枚奥运金牌一样。当然,这些只是我在工作之余生发出的一点“非份”之想,我的文学写作,只是一种陶冶情操、愉悦性情的“业余”爱好,如果努力后出点成绩当然是好事,但一味想让这种兼搞的“副业”成为一种主导工作和生活的“正事”,那就和痴人说梦没啥两样。
这一辈子,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世俗怎样变异,我对生活始终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在这种激情的力量和自信的精神鼓舞下,我会一如既往地认认真真工作,兢兢业业做事,乐乐观观生活,坦坦荡荡做人!
由细节决定成败所想到
细节多指组成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的具体环节,泛泛而指,也可以延伸到待人接物的细微之处,就一件事情从全局而论,细微之处固然不是要害部分,但从一个人待人接物或办一件事情的细微之处却往往能够反映出认真劲儿和负责态度。不是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吗?就是通过很细小的微不足道之处能彰显出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负责态度。
从事科技工作需要的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旦有个马虎,有个大意,试验就会前功尽弃,科研就会无所进展;推理数学题需要谨小慎微,善动脑筋,如果粗心大意而不做细致的推理分析,就有可能破解不出;从事社会科学需要的是认真态度,探索研究逻辑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马列主义原理等等学科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拓展多维空间想象的事儿,如果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在社科理论研究方面肯定出不了成果;同理,从事文学创作更需要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感受、多思考……如果没有切身体验,没有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没有过硬的文化素养,没有知一叶而感秋的激情涌动和灵感使然,一切都是空的,路遥能在地处陕北的老家清涧县结合自己青年时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城乡生活体验写出让人回气断肠的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这靠的是用真情感悟生活,用心灵感知生活,用激情讴歌生活,用细腻的文笔反映生活,在陕北与路遥同一个时代成长起来且生活经历差不多的人很多,和路遥一样有文化水平的人大有人在,可是,由于他们不具备路遥观察生活的视角,没有路遥那样对人生思考的深刻,更没有象路遥那样苦苦追求文学的崇高和神圣,所以,只有在路遥的笔下才能产生感人至深的《平凡的世界》,而其他人却不能,这靠的是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和抓住一个典型的细节细腻描写的笔调。
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更要依靠精心管理,从细着手,细节并非鸡零狗碎,并非婆婆妈妈,并非事无巨细,并非主次不分,细节是处理问题上的一个环节,一个节点,一个过程当中的微妙程序,一个服务环节上的会心微笑,一个整体过程中的细微之处,有之则难以一眼看出,无之则显得极不和谐,比如一个小小的朋友聚会,就会因为某个人不顾细节出言不逊抑或失掉礼仪而使大家不欢而散,白色墙壁上的一个小黑点是细节,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的举手投足是细节,街头行走时看见纸屑顺手捡起丢进垃圾箱是细节,见了长辈或熟人问个好是细节,可以说,细节无处不在,细节无时不有,在对生活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做些不起眼的小事是细节,为人处事偷懒耍滑、拈轻怕重是细节;“小善之为”是细节,“小恶之为”同样也是细节,这两种细节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细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细节的社会意义难以衡量……细节能使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细节能让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成就事业,细节能让摩擦的零配件慢慢磨合,细节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细微彰显精神。
借书的烦恼
我这个人闲下来就爱看书,在中学和中专期间由于经济不宽裕的原因,虽然偶去书店,但囊中羞涩只能在柜台外对心仪已久的好书驻目良久。记得十多年前读初中时跟随父亲进了一趟县城,由于是初次走出山沟踏进县城,因此一见新华书店的招牌便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催促爸爸带我进了书店,书店里重重摞摞的书一下把我的目光吸引住了,端详了良久后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初中数学题解集,当时我对数学较之文科更是情有独钟,这本书至今还在老家存放着,虽然时过多年,却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初中毕业后上了中专学的是文秘专业,不知不觉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和书法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里和我同样爱好的人那时真还有几个,星期日学校开饭早,吃罢午饭后剩下了难得的闲暇时光,于是约上志趣相投者常到新华书店过把书瘾,那时的书价已呈现出不断上涨之势,这对于我们这些囊中羞涩者真是雪上加霜,买一本好书往往要徘徊良久之后才做出决定,这样一学期下来也就买四五本,更多的是不厌其烦地光顾街心花园旁边的特价书店,那里的书虽然陈旧,但精挑细选之后也有可读性强的,于是会以半价买上几本,一学期下来,“特价”之书在我的小箱子里码了一大摞,放假之时历经一路颠簸带回山村老家,当告诉父母因买书而使生活陷入拮据的事后,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奚落。
步入工作岗位后手头不再拮据了,第一个月领到工资后的事便是跑到书店弥补发作了很久的“书瘾”,虽然工资不高,但那种买到书后的感觉却让我至今感到甜蜜。几年工作下来,小屋里的书已数量颇丰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读书已经不再那么盛行了,但仍有不少人把读书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不能舍弃,当然也不乏在虚荣心的促使下站到“文化人”的行列里装缀门面者,于是知己好友互相借书来读彼此交流便成了“资源”共享的好事,几年下来,我也的确读了大量好书,但大多数是自己买的,由于我的买书之习是圈子里的人尽知道的,于是我一时成了借书“大户”,那些真正读书的人读罢不用催促就还了回来,书依然那样崭新,而以读书装扮门面的那些家伙借去之后书便成了肉包子打狗,索之曰我辈小气,弃之又让人心疼不已,万般无奈之下,我就在数的扉页上写了“借罢速还、让人不烦”的话语以示提醒,但仍有不自觉者搪塞推脱,几次索要虽然追回,但书早已是面目全非,痛心之中让人更多的是几分愤然。这种烦恼心酸之事我遭遇了数次之后,就害怕他们在我面前再提“书”的事了。
在时下书市一路上涨飙升之时,我虽然很多时候暗下决心不要再买书了,但每到一个地方的书店门口又想既然来到这里,又何必留下遗憾空空而归呢,于是,又否决了自己起初的“决定”后买上一两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乐滋滋地带回“享受”一番。
春到故乡
自初中毕业赴外上中专求学乃至工作以来的这段日子里,春天时节我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这十六年的岁月中,我的春天都是在高原小城度过的。由于这个原因,于是对故乡春天的印象渐行渐远,以至成了一种回味和记忆。
今年“五·一”放了长假,孑身一人留在小城没啥意思,有钱的早已做好外出旅游的准备,大部分如我的“中产阶级”都想着回趟老家,因为每个人都有思乡情愫,我也不例外,因此我作了回老家的打算。四月底的天气晴得格外的好,于是和乡友相约,中午乘便车一路风尘扑扑驶向白龙江畔的舟曲老家,回到家时正是残阳落山之时,一路上经过近六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回到了阔别两个月的老家,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五月的高原还是春寒料峭,但地处白龙江畔山谷里的老家已是一派春光明媚、绿色盎然的葱茏景象。
十多年没有体会和感受到故乡的春景了,心中一直抱憾不已。这次正好赶上了大好春光,喜悦之情自然不必言表。一踏上峰峦叠嶂的山坳中的故土,身心不由自己地陶醉在上苍赐予故乡大自然浓浓的绿色当中。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能对于故乡的春色并无什么新意,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年年岁岁四季更替、岁岁年年岁月轮回的定律了。而对于我来说,亲身感受故乡葱茏的绿色则成了一种奢侈,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通往老家的山间小路上,无论是在地埂边、道路旁,野生的灌木林、花草丛正在舒展着绿枝,一些叫上名或叫不上名的各色花儿正在竟相开放,白的似粉,黄的如金,紫的艳丽,红的夺目,有的似串串铃铛,有的如彩色发夹,有的象排排纽扣,把个不到两米宽的山间小道掩映得格外宜人。故乡的山在整个陇原高得出了名,站在故乡的山谷,放眼四望,绿装已经披上层峦叠嶂的峰峦,整个山间小路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通道延伸开来,无尽的绿色把山谷中的故乡装扮得格外靓丽,格外迷人。
故乡山村的四周,各种果树花期过后正在茁壮成长,成林的苹果树上还偶尔留有迟开的花蕾,桃树、李树、花椒树油绿得枝叶一树赛过一树,山村成了真正的果树林。绿色给故乡注入了一股用视角可以看得到的生机和活力,春色使山坡、田埂漫山遍野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美丽起来……果树使寂静的村庄掩映在浓荫如伞的绿色之中,寂静了一个冬季的山村漂亮起来,恬静起来,妩媚起来……
故乡的春天真真切切、鲜鲜活活、明明快快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春天的故乡在十六年之后又回到了我这个游子的视野中来了,回到了我渴望了那么多年的梦想中来了。我沉醉在绿色掩映的故乡春色之中,深情地呼吸着故乡的春色带来的特有的泥土气息,我在绿色的故乡中深深地陶醉了!
履任新职的感受
今年新年过后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上了一天班后,第二天我就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上班,对于政府办的政务性工作我不是怎么的陌生,毕竟与人大的程序性、法律性极强的工作相比起来,政府的政务性工作不是太难的。借调到政府办公室上班后,我虽然预感到有一种被调动的可能,但究竟调任何职自己心里无底。当时想,不管调任何职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兢兢业业把那份工作干好,“上”让领导满意,“中”让同事认可,再往“下”而言要对得起自己的那笔薪水。
借调政府办上班一个多月不久,四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人大办通知我下午县委组织部考察干部,让我届时参加,当时我不知道考察谁。因为这十来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知道,如果加班加点赶写材料什么的我肯定跑不脱,一旦有啥好事儿那肯定是非别人莫属了。进一步说,如果不暂时借调到政府办工作,在县人大机关待的话,或许今年副科年满三年后还有转正的可能,但在这节骨眼上,却遇到了借调这件事。
四月的高原阳光依然那么灿烂,一切与平时并无两样,下午走进人大机关办公楼走道里时一个同事说要让我请客,我虽然感觉到机遇也许会降临到我的身上,但进而理智地一想,好运不会这样轻而易举就降临到我身上。结果当县委组织部的同志宣布考察预告书时,竟然真的有我的名字,当时确实有点激动和欣喜。激动的是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和踏实的为人终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欣喜的是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又取得了一点进步。说真心话,我这个人自从步入二十八岁这道门槛以后,已经成熟和稳当了许多,以前尽管也稳稳当当,但一激动,说话做事往往不看场合。
清苦的工作环境和曲折的生活经历已把我的性格磨练的不怎活泼,原本颇有点内向的性格虽然在有些场合也会偶生几分幽默,但消沉、寡语却成了我性格的主调。我工作的这十来年,可以说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很少闲暇的十年,别人成家的成家,仕途上进步的进步,唯我于家庭、事业方面都不如意,当然,那些事业有成者,除了自身较强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以外,“裙带式”的社会背景在他们身后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曲曲道道我是知道的。
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加上领导对我踏实为人的人品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赏识,才使我这个昔日“开会坐角落、吃饭坐下席”的农家子弟有了一点点的进步,这只是说明我的为人是实在的,我的工作领导是满意的,这种满意仅仅是“阶段性”的,并非说明今后领导对我的所有工作一概满意,基于这一认识,我要继续保持勤奋上进的工作作风,不管是遇到那种环境,那种场合,都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戒骄戒躁的人,只要自己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待人,老老实实做人,敢于承担负责,善于开动脑筋,讲究策略艺术,相信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这一岗位上履好职,干出于上满意、于己无憾、于民无愧的事,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由此我也想,越是各种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越要稳当、谨慎;越是工作和事业顺利的时候,越要回味曾经走过的路是多么的不易;越是在事业上取得丁点进步的时候,越要回想自己走出大山一路苦苦奋斗摸爬滚打洒下的滴滴汗水;越是肩负重任的时候,越要集思广益发挥好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让大家都觉得跟着自己干工作乐意、有劲!这就是我的一点感想,草于片纸,权当共勉…
人到三十
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毕业后于同年年底参加工作的,当时刚走出校门时只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说心里话,我度过的四年中专寒窗时光的确是充实和愉快的,当时有不少同学尚在不到毕业时都忙着谈恋爱,我这个人从小由于胆小腼腆,虽然也有一种想谈对象的念头,但在胆小和羞涩中这个想法始终未能实现,这样,星期日就成了我们这帮“安分守己”者的闲暇之时,干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就径直去沿河路旁的州图书馆看书,因为我本人对读书从小就怀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以至于今天这种渴望非但未减反而更加浓厚了,在这种求知若渴的愿望促动之下,我在四年之中确实读了不少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由于在校期间自身感到学得扎实,所以当年分配到一个草原牧区乡镇政府从事文秘工作后,自认为是轻车熟路、举重若轻,但真正动气笔来撰写乡镇党政机关的公文时,才感到自己的笔头功底显得太嫩了,虽然自己识字很多,一些难检字很少有难倒我的,但文字的组织和谋篇布局能力的不足使刚刚接下文秘工作且缺乏公文写作锻炼的我一下子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怎么办呢?对于任何事从来不服输的我于是从坚持写日记和一些够不上格的杂七杂八的文章开始锻炼起了笔头,与此同时,还不间断地练起了书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文字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又练就了字体,这种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的事,我天天快乐的为之。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自认为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人,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混的人模人样,除了努力勤奋工作,吃苦耐劳之外,别无他路可走,因为很多人的人生经历为我提供了现实的教材,如果你不奋争,你不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意味着你时时处处总是处于任人摆布的境地。我当时刚到乡镇工作不久就尝到了这种“狗眼看人低”的滋味,张三让你干这个,你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根本没有理由推辞;李四给你安排那个,虽觉得不合理,但干了张三的不干李四的又会觉得不妥,只能忍气吞声地干,这样一年半载下来,大家都把你当成了“足球”踢来踢去,只要是动笔的,事无巨细全部推到你身上,纵使你有三头六臂,这种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地方特有的“畸形”工作体制造成的“无形”工作压力也会把你压垮的。当时我一直想,至今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经济社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是这样,缺乏激励机制的同酬不同劳的体制会不会在这些地方同样存在?
唉!这十二年来,从事文字工作的酸甜苦辣只有自个心里清楚,这绝不是标榜自己,由于我们所从事的都是默默无闻替别人做“嫁衣”的工作,这种工作很多人是难以感受到其中的“甘苦”的。如果一个部门或单位的领导是个窝囊的家伙,你再清苦的工作又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你又有啥办法呢?在这种“夹缝”中工作和生活,等于给你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如果让我说句实在话,我认为中国的文秘工作岗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但同时把一批老老实实干工作的同志埋没在这个“清苦”的岗位上。我已步入三十岁这道门槛,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总的感想是知识面增加了一点,智慧却没有增长多少;年龄增长了许多,能力却没有增长多少;阅历增加了不少,经验却没增加多少;字体在没完没了的文字材料写作堆中变得硬气潦草了不少,书法的风骨却在快速写作中磨去了棱角;公文材料写了不少,优美的文学语言却消失了不少。人们说: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我在这诸多感慨当中,只是觉得自己稳当了不少,成熟和冷静了不少,不要说是“一枝花”,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一丛旺盛的小草的生机和活力都要比我强……
这就是我三十岁的感受。写下此言,权当自嘲,祝君看后,切莫笑之!
热闹的工地
我居住的隔壁是县四大班子统办楼的建筑工地,这个工程是去年九月份开的工,开工时虽然已到下半年的金秋九月,但他们施工的速度出奇的快,到寒冬来临时三层楼体框架已见雏形,虽至寒季,但他们仍在昼夜加班施工,据说在混凝土中是加了防冻液的,这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直到停工时时间大约是十一月上旬了。
春节过罢后各个单位都陆续上班了,时令虽然慢慢地进入了春天,但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碌曲草原仍然春寒料峭,冰封了一个长冬的冻土层还未消融,建筑工程只有待到土醒以后才能开工。阳历四月过后,泥土逐渐苏醒了,开工的时节到了,工地上又听见隆隆的机声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统办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在民工们的辛勤努力下完工了,整个五层戴帽的框架模型已经初显端倪,四月十一号的那天,由于工程封顶而燃放了近半个小时的礼炮和烟花,白天燃放的烟花虽然没有夜空那么灿烂,但为了助兴,轰隆隆的礼炮声把个统办楼周围炸吵得煞是热闹,短短的时间里街头的汽车和行人拥挤了一大堆,大家都在驻足观看这热闹的场面。
随着工程主体戴帽封顶后,主楼两侧的三层附属小楼也陆续开工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施工器械是越来越先进了,高高的塔吊在工地上一竖,塔臂就像一只巨手在前后左右来回旋转,居然能将那么重的建筑材料轻轻松松吊送到楼体的任何一一个位置,打个比喻的话,称塔吊为“巨人”是再合适不过了。承建统办楼工程的是甘肃安兴建工集团,他们的施工速度和效益随着楼体的层层拔起无声地“书写”在工地上,工程质量在他们的精工细作中可见一斑,虽然我对建筑是个外行,但从工人师傅们的敬业精神中完全可以体现出来。对工地上的打工者们我常常怀着一种敬重和感动,敬重的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进步确确实实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感动的是打工者们凭着一身的气力和娴稔的技术问心无愧地挣钱,不像一些贪官和身无一技之长而蹲在机关单位吃闲饭的某些公务员们,这话并不是牢骚,在很多不发达的地方,这样的现象确实大量存在,一个十几个人的机关单位,除了领导层和文秘财会外,真正能干事的只有一半,其他的人都是“闲坐”机关的。
热闹繁忙的建筑工地上,大多数时间听到的是轰隆隆的机械施工声,工人们都在不同位置各尽其力和技能,偶尔间也能听到工人师傅们爽朗的笑声,那笑声是繁忙的工地上发自于诚实的劳动者心中的,是一种听后让人舒心振奋的笑声。在不长的时间里,附属的三层楼体已经完成了主体框架,按照施工期限,今年草原枯黄的金秋九月整个工程就要竣工了,到了那时,这些曾经在高原一隅辛勤苦干了多半年的工人师傅和打工者们又要像候鸟一样迁徙到别离了很长时间的老家,而我们却将如期乔迁到新落成的统办楼上班。
搬进新楼后,大家在分享新的办公环境所带来的喜悦时,除了个别人之外,谁又会想到曾为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办公楼默默无闻做过奉献的打工者呢?
心情沉重的日子
听到伯父突发高血压住院的消息后,我的心里有一种用言语无法说出的沉重。爸爸在电话里说,伯父的病是头天下午吃晚饭时突发的,让我气愤的是病发后一帮人没有直接送到县医院诊治,而是半路上在从事乡村医生的堂叔那里输液抢救耽误了有效的时间。
据奶奶在世时说,伯父是在解放那一年出生的,与共和国是同龄人,伯父今年只有五十八岁,虚岁才踏上五十九岁的门槛。伯父在父辈们当中最有文化,我们小辈们从小就很敬重他,伯父虽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那阵只读了小学四年级,但禀赋极好,记忆力很强,看过很多书,在我们上小学和初中时,他就能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四大名著当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铁道游击队》等故事了。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伯父在农闲时节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小说和近现代历史名人传记,比如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其他共和国元帅、将军们的故事他娓娓道来能给你说几个晚上,上中专时,我由于爱读书,常常节约有限的生活费后购买了不少历史题材类的小说和人物传记等书籍,有相当部分都是半价书,寒暑假带回家后伯父常常借去一本接一本的看,至今一些书籍还在伯父家里存放着,有些书他曾经看过数次。
时至今日,伯父在老家的县医院重症病房住院救治已经三天了,三昼夜的时间里都是在昏迷不醒地躺着度过的,虽然据妹夫说病情和当初相比已呈现出了好转的征候,但半侧身体仍然没有啥知觉,因此,作为身在异乡的我心中格外难过,情绪也不怎好,心情显得特别沉重。除了无限的伤痛和悲愤之外,我还再能做什么?只有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伯父病情早日好转,及早康复。因为伯父是一个下了一辈子苦的人,也是一个各方面都口碑很好的一个人,毕竟他还不到六十岁,年纪太轻了。
我希望我的期望尽早变为各位亲朋好友所盼望的现实!
关于杨颖的片段
第一次见到杨颖姑娘是在新年过后刚到碌曲上班的日子,大概是正月二十三四吧,是我和郭局长去政府后院她二哥处时见到她的,当时她一身皮装,一头飘逸的秀发,加上原本姣好的身材,看上去挺精神和时尚的,待我们坐定后她很快在炉子上热好了从老家带来的腊肉,并给我们沏了热气腾腾的茶,让人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动,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经过寒暄才知道她是来碌曲应聘则岔艺术团演职人员的考试的。
第二次见到她时是在一次郭局长请客的餐桌上,当时他和小陈、小梁都来了,就这样,算是有了初次的认识。新年过罢上班时间不长,正是我谈对象告吹的日子,那时的情绪虽然不是很低落,但也不怎好,那个时候我和郭局每天早上都早起后去县城的滨河路上散步晨练,有一次当我俩随便闲扯说到她时,郭局开玩笑说既然满意,那他就给我介绍试试。当时我想人家姑娘岁数很轻,再说同意不同意还是另一回事。过了几天,郭局说他给她二哥提过此事,她二哥表示赞同。不过,至今为止,我不很相信这话,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郭局为了我俩谈成对象才对我这样说的。
过了没有几天,我们几个好友在杨馆长的房子里玩扑克喝酒,他们喝的是青稞酒,我因不胜酒力以黄酒应付,玩了一阵,杨颖兴冲冲地来了,那时她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则岔艺术团招考的结果。她进来后,很乐意地给我当起了参谋,当时她穿了一双黄褐色的长靴,一身白格子上衣,挺精神的。我本酒量很小,就连黄酒都不敢多饮,在她的参谋下,我连续喝了几杯黄酒后已明显感到不支,实在不行后,就趁机溜回屋里休息去了。
一个多月过去后,一年一度的“五·一”长假即将就要到来了,那是四月二十九日的晚上,我到文化馆的好友处去时恰好遇到肖女士,肖女士正在打电话,当我开玩笑地问道和谁聊时,肖女士把电话给了我,我一接电话却是杨颖姑娘,于是便聊了起来,当时文化馆院内正在搞建筑,晚上由于工地上加班,院内电焊机的切割声和混凝土搅拌机的隆隆声打破了长夜的寂静,为了不干扰通话,我到文化馆背后接听电话,大概聊了一刻钟左右,回到房间时大家都乱点鸳鸯谱。从此,我和她就逐渐通起了电话,并在无事时偶尔闲聊,说实话,她留给我的印象确实很好,但那时并没有想到谈对象的事。
第三次见到她是在双休日的一个中午,当时我和永涛闲着没事就电话联系杨馆长准备去外面玩,结果一打电话他们在县城对面电站河渠边的草滩上打扑克,于是我俩径直去了华格村头的电站渠畔,也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那天我们玩了很长时间。五月的天气还不是太热,原野上的小草还没有泛绿,四周一片枯黄,高原的春天正在向这偌大的草原款款走来。玩兴过后,时间已经不早,我们去了杨馆长处,正在我们准备电话约他们一帮去街头吃饭时,她二哥执意让我们到他们那里吃饺子,盛情相邀之下,我和小杨以及永涛只好前往,一进小屋,小小茶几上包好的饺子已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她哥那里,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在异乡很久没有吃过的自己亲手做的饺子。
就这样,我们逐渐认识了,并随着在电话中闲聊的次数的增多彼此有了初步了解,说话也慢慢投机起来,尤其是对她讲述的两次患病的情景我至今不能忘怀,以至于时常不由自己地想起当时她生病的情景来。
“五·一”长假过后的一天双休日早晨,我起床后去办公室加班时在大门口遇到了她,她说团里放了几天假她要去合作,当时她的脸色很白,我想可能是她到则岔后水土和气候不服,身体虚弱所引起的,因为此前她曾说过她在则岔由于水土不服而身体不适的事。
说实话,通过几次和她谈心交流与接触,使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常常想,她若不是上初中时那场大病的话,他肯定会考上中专或者读完高中考上大学的,因为他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不甘落后的勇气,基于此,以至于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冒昧地问了她毕业于哪个学校这样不该问的话,后来她对我说由于此举而引起她对我的印象由帅气而变得盛气凌人。总之,和她由相识、相知到彼此倾诉内心深处的话,也算是今生的一种缘分使然吧!
特别的爱
我承认,在我这一生中,最爱的姑娘就是YY了,我俩自从年初认识以来,通过电话这个媒介的不断联系,逐渐了解了彼此的经历和性格。说真的,YY是个很不错的姑娘,为人直爽、真诚、善良、大方,说话办事快人快语,不仅人长得标致漂亮,更让人心动的是她在电话里咯咯爱笑的个性让我今生难忘。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不是她上初中时得的那场大病,凭着她的聪颖天资,她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也许是爱屋及鸟吧,由相识到了解再到彼此有了好感以后,我便不由自己地喜欢上她了。
那是八月下旬的一天,我陪同四川农大经管学院的张教授一行去距县城五十公里开外的则岔村去搞一个新农村建设课题调查,当时YY所在的则岔艺术团就在那里,她的表姐、表姐夫也在那里上班,下午调查结束后我未随张教授一行返回县城,而是由村里返回时在则岔石林度假村下了车,正好她和表姐都在石林山庄外的水磨渠边的草地上闲坐,由于提前未联系,所以我的到来让他们很是惊奇。下午六时过后,我们到则岔村的一家藏包馆里吃藏包,当时主人家不在,我们便在屋外转悠着闲等,等到半个多小时过后,女主人才回来后慢慢料理了起来,无所事事,于是我们坐下喝果啤,YY由于不喝酒,只饮了一杯果啤,脸上已泛起了红晕,看上去有一种恹恹欲睡的样子。看着要做好藏包还需要等一些时辰,加上屋内生起火后略感到闷热,落日映照在太阳能玻璃暖廊上坐在廊道里喝啤酒也热的让人难受,于是我提议到室外转悠一阵,她表姐、表姐夫硬是不去,偏让我俩闲逛,于是我俩到村外的柏油路上漫步而上,此时已是西山衔日之时,晴朗了一天的夏日草原的天气让人非常爽快,我俩边走边聊来到路边的山坡上坐下闲侃,慢慢地,远方的天际泛起了一团团美丽的似乎要燃烧的云霞,我在草原上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第一次在这美丽的则岔石林看到了晚霞夕照的景色是如此的绚丽和动人,一下子心情感到无限的惬意和欢畅……
相会时时间总是显得那么的短暂,等到我们返回时,他们已经吃罢晚餐,等着我俩草草吃罢后,我们在草原月色朗照下漫步回到石林山庄,在她表姐的房间看了好大一阵电视,十一时多时,她在表姐的床上慢慢打起盹来。醒来之后,示意让我早些休息,于是我在隔壁的房间里睡了,她也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由于天热,我一时竟无睡意,遂躺在被窝里打开电视胡乱调台看着,但一点也看不进去,心里却不知不觉想起了她,爱情真是让人如此多愁善感。那晚我想了很多,等到睡意袭来时,夜已经很深很深了。
性格的磨合
我这个人自小到大脾气就比较倔强,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无论别人怎样辩解和劝阻,都难以改变。这种倔强的性格在别人尤其是领导的心目中是不会留下什么好印象的,这一点我是深知的,但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让我整天屈膝卑躬、见风使舵我是办不到的。为了使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更强一点,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其实我应该从性格和为人处事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才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我在工作和事业上的发展,另一方面,使我周围的社交范围乃至我的人际关系交往圈也拓展得更宽泛一点,关系相处得更和谐一点。
自从我和爱人谈对象以来,两人很少发生矛盾,彼此性格都能合得来,从一些迹象当中可以看出,她还是比较欣赏我的。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经过我再三请求,在回老家之际,爱人带着我终于踏上了通往她们老家之路,爱人一家对我非常热情,虽然我在她们家里只待了不到两天时间,但一家人的盛情款待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国庆过罢返回单位,我两开始了油盐酱醋的生火做饭生活,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彼此了解的更深了,感情也在不断得到升华。但是,由于我大大咧咧惯了,连自己都不知道,几次在别人面前不知不觉“伤害”了她,事后她的生气才使我得知已经在无意当中伤害了她,这也怪我说话随随便便惯了,因此,她向我提出了郑重警告。在后来冬天的一个晚上,由于我患了重感冒咽喉痛得厉害,去医院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后她不慎惹气我后轻轻地打了她,这一次造成的后果差点让我“拜拜”了,事罢我后悔极了。其后我俩又为一些小事争吵过两次,一次是嫌她不珍惜我辛辛苦苦拖干净的地板被她再三弄脏,另一次就是当着别人的面骂了她。其实,我俩发生的不愉快之事都是小事引起的,都怪我性格耿直和难以改变一副炮筒子脾气。说实话,爱人确实是个不错的姑娘,不仅为人正直善良,干事利索,而且贤惠漂亮,有时柔情似水,一点不好之处就是和我一样是急性子、直脾气,有时候对啥事情不假思索,虽属女流之辈,有些时候却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和勇气。尽管我常常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开导她,但天性使然,要改变实在太难了。我想,这也许是爱情的“磨合”期,就象一台机器或者啥东西,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碰之后才会更加吻合。在这种磨合中,我作为一个男人,必须要大度和宽容,其实细想一下不顺心的争吵,都是由于自己的出言不逊或斤斤计较所造成的,如果从这两方面进行改正,我俩的爱情就会充满温馨和和谐氛围的。
走进拉尕山
早就听说舟曲县的拉尕山景色非常宜人,但很难有机会身临其境饱览畅游一番,这种念想在心中憋了很久,国庆长假正好有事须去拉尕村一趟,于是这种夙愿终于了之了。
坐车从县城沿白龙江而上,一条油黑平展的柏油马路从白龙江边的占单村穿过卧虹般的大桥后沿江而上从拉尕峡谷中蟒蛇蜿蜒似的盘旋而进伸向了那白云深处的拉尕山顶。车子一过占单大桥只片刻功夫就驶入了谷底,秋节已至,山谷两旁的树木大片大片地枯黄起来,深秋还未临近,想必在不长的时间漫山遍野就会层林尽染,呈现出一派霜天红叶的绚丽景象。山沟公路两侧栽植的垂柳、槐树、杨树、核桃等诸色树木经过精心呵护已经长成了一条绿色长廊,公路虽然不宽,但车行驶其上,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一路上,公路随着水势左拐右弯,路畔的悬崖峭壁上不时有瀑布银练般倾泻而下,景色甚是壮观,沟内有一小村名曰拉尕沟村,五六十户人家沿谷地而居,沟内有几座年代久远的水磨吱吱唔唔地随着哗哗的流水声转着,这古老的水磨,记载了历史的年轮和岁月的沧桑,沟内有两湖泊,虽不很大,但水却清澈见底,四周树木倒映湖中,山光水色煞是好看。约莫半个小时,车子在半山腰绕了几个盘旋回转,到达了拉尕山村头。素来具有树木保护意识的山里人在村口路边栽植了一排排亭亭玉立的马尾松和黄松,这里虽然土壤贫瘠,但在勤劳勇敢的山里人手把手的培育下,树木绝大部分保活后茁壮成长起来,树枝臂膀似的伸展开来,如同好客的藏族同胞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一排排树木成为半山腰玉带般延伸而过的公路边的一道壮观风景,让人看后对于人定胜天共筑绿色的这种无畏精神敬佩不已。
拉尕村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坡上,村庄呈线型散布在狭长而平缓的山坳上,村里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两层木楼瓦房,大门和院落非常别致,村庄整洁而美观。村里五十多户人家原来祖祖辈辈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手,随着近年来拉尕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勤劳精明的拉尕人已经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藏乡情”等旅游接待点,拉尕山的罐罐酒和陈年腊肉、山野菜、洋芋饺团等杂粮饭菜已经成为城里人喜欢消受的美味,听说每年春夏两季下来村民们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村庄对面的高山顶上建有一座高高的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仿佛在为这方美丽的土地祈祷着安祥与幸福。沿着村庄背后的公路顺山坡而上,行不多远,眼前豁然平坦,绿色的草地如茵般将这里装扮得分外好看,参天的紫果云衫、白松等树木郁郁葱葱将山坡覆盖得难见一线天日,若不是身临此境,很难想象此处竟有这般绝美的境地,叫不上名的各种鸟雀在林中啾啾啾地鸣叫个不停,林间不时有休闲的亭子坐落其中,松林深处平展的草地上建有一座嘛呢经房,村里的老人们悠然自得地推转着金黄色的嘛呢经筒,他们虔诚的信仰让人看后不由充满了几分感动。
顺着郁郁葱葱的松林漫步向上,一边是蜿蜒盘旋的公路伸向山顶,另一边是石板铺就的步行石阶层层沿山而上,沿石阶向上虽略感吃力,但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有一种身心回归大自然的飘逸和旷怡,让人不觉间忘记了尘世的喧闹和徒步行走的劳顿,虽然时辰较长,但在游兴的促使下感觉只有很短时间。石板台阶层层而上,一直延伸到松林尽头的山顶高处。登上山顶,地势略显平坦,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近处山岚弥漫,远处苍山绵延,脚下绿树满坡,头顶乱云飞渡……这种山中绝景,仅此山中独有,他处绝不再现。山顶高处的平地名曰桦树坪,真是名不虚传,白桦、红桦一丛丛扎根在这里,有的已成参天大树,有的正在吸天地之灵气、吞乾坤之光华而茁壮生长,桦树坪上造型别致的旅游度假山庄已经拔地而起,一座座蕴含着回归大自然造型设计的假山和喷泉即将告竣……这一切,与村里极具江南藏乡民俗风情设计的校舍、村级活动室、卫生医疗室浑然构为一体,仿佛预示着拉尕山的明天发展前景已经绘就,憧憬着民俗生态旅游正在这方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土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拉尕山的山美,美的自然天成,蓊郁的松林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绿色天然屏障。拉尕山的水清,清得甘冽宜人,家家户户酿造的青稞酒由于水冽而绵软爽口,喝上一口会让你赞不绝口。拉尕山的人好,个个热情大方,来到这里,他们会用油而不腻的风干腊肉盛情款待你。拉尕山的青年男女大都能歌善舞,节庆日子里奔放的锅庄弦子一放,大家都会手拉手不约而同地跳起欢快优美的锅庄。这里的人向来有着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有供职于省州县各级党政机关的干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拉尕山的山水养育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和勤劳吃苦的新型农民,这方土地上群众的日子正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日益红火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雏形已在这里初现端倪。
走进拉尕山,让人的心灵一次次洗礼在绿色的大自然当中;身在拉尕山,仿佛感觉进入了一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人在拉尕山,时时处处都沐浴在一种原始的、古朴的、乡土的、纯真的浓浓的江南藏乡气息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