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写景散文

贺兰山下的明珠

发布时间:2022-10-15 19:18:26

  文/冯晓白

  出银川城北去56公里处便是被誉为塞上明珠的沙湖了。沙湖在贺兰山脚下,臻于她的秀美而人们称她是贺兰山下的一颗明珠。其实,贺兰山东去百公里便是黄河。此间平原百里,是著名的银川平原。其中星罗的湖泊与纵横交错的河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平原的特色。而沙湖只是新开发的一块旅游胜地罢了。

  沙湖者故名思义,沙漠之湖也。

  走进沙湖,浩瀚的沙漠与清朗荡漾的碧波,两两反差极为强烈。一面是干枯的瀚海,生命**,一面是粼粼闪光的湖泊,充满着无限生机。正是一润一枯,把沙湖的特色和盘托出,激越着人们的情怀。这也是沙湖之美的所在了。

  沙湖之美不在水而在芦苇。这是我走进沙湖对沙湖的切身感受。水是很平常的了,与我所见到的湖泊没有令人特别瞩目之色。湖面不过七、八平方公里,水深不过两米左右。这清漪晶亮的水与沙漠形成了显明对比,一黄一绿倒有引人向往的情趣,但真正到了沙湖,最让人惹眼的还是那绰约风韵的芦苇了。

  芦苇,古名“蒹葭”。历代文人,常使它入诗如画,赋予以灵性,以言志言情。《诗经》秦风其中一篇就以蒹葭为题,抒发怀人的惆怅心情,给读者留下无限情思。芦苇常常生于水边,得势而勃勃生机,茂盛浓郁,给人一种强烈鲜明的生命感。当然,沙湖的芦苇自有不同处。一簇一簇,一丛一丛,从从容容,散布在湖面上,形成一座座青纱帐,恣意地铺展开来,呈现给沙漠。

  荡舟湖上,穿行在丛丛簇簇,疏疏浪浪的芦苇丛中,有渔翁垂钓溪水之快。抑或朝霞灿烂,洒满湖中;或晚霞归舟,余晖无限;或明月青幽,蛙声四起,此情此景,尤如仙境一般,令人陶然。当然斯时,你情意正酣,注目芦苇丛簇,别有一番韵味。水中的她,洒脱而落落大方,姿容端庄而秀雅,尽脱那戚戚卑俗之相,给人以诗情画意之趣。

  与其说沙湖之美在水,在那优优雅雅坦坦荡荡的芦苇,不如说更在于那沙。黄沙滚滚,给人以豪气,给人以旷达浩然之情怀。它弥补了湖之清冷,寂寥单调之色,调谐了她们之间的明暗、冷热反差。把一副黄沙灵泉的优雅奔放之态,活灵活现地呈现给人们。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期,我曾有幸两次走进沙漠,领略过沙漠风情。那时只是一种偶然,对沙漠十分陌生。常被沙漠凶残之性的传说赫住。“平沙莽莽黄入天”“行人刁斗风沙暗”视沙如虎似狼,望而畏之。其实,一走进沙漠,却大为释然,恐惧顿为消失,倒觉得沙漠也有它别致处,令人忘情。那一年,从****出发,西去伊犁,车行到一处地方,便见到一片沙洲,汽车约行了半天,方走出沙漠。初见沙漠,远望那一堆一堆细密似小山般的沙丘。清凉之感由生,但总觉得它有不尽人知的内函与韵致。后来在榆林,印证了我的感觉。揭去狂暴冷漠凄枯的面纱,沙漠使人胸襟开阔,心境广远,壮怀激烈。另一种感觉就是,含化性情,澄污涤浊,蕴情含脉。是其内在之美。榆林城的东边经久蓄积而已覆盖城池的沙,似乎有强霸欺凌之势。当踩着松散柔绵的沙丘登上城墙。却畅想无限,俯视古老的街巷房舍,品味着那清亮见底的泉水,目睹那花容月貌白晰红润的榆林女人男人,方悟出这水的纯清,是有赖于绵密纯洁的黄沙了。

  今在沙湖,又一次领略沙漠的风情,使我对沙湖认识更为清晰。爬上湖南岸的沙梁,一种强悍的感觉与一种温情脉脉的音符跌宕于思绪的旋律中,心潮激荡。坐在沙坡上,凝目注视沙湖浓墨重抹的绿色,以及粼粼波光。大自然的美,不时撞击心灵,彻悟出:美与不美全在一种感受中,在一种情与物的碰击中。融情于境,协谐于心,意取于目,乃为生美之源也!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