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酒
发布时间:2021-12-28 16:01:49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常常有酒香扑鼻的感觉。
其实,文人好酒,由来已久。在俗人眼里,三五好友凑到一块,把酒临风,高歌长啸,激扬文字,游戏人生,那是多么风雅的事情。文人毕竟是文人,与世俗之人还是迥然不同。他们往往喝着喝着,灵感就突然一浪一浪地汹涌而来。按捺不住了,便把笔为文,或吟诗,或填词,或作文,以抒胸臆。所以,在我们中国的酒文化中,文人们为后世留下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
三国时的曹操写了《短歌行 》: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东汉末年,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乱世枭雄曹操,喝着酒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了君国大事,想起了天下苍生,想起了大丈夫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唐朝大诗人 “ 李白斗酒诗百篇 ” ,酒酣耳热、飘飘欲仙之际,逸兴壮思,文势滔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在其《将进酒》中写道: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在这首酣畅淋漓的饮酒诗中,诗人羡慕黄河亘古无穷轰轰烈烈的气势,慨叹人生短暂须臾的沧桑悲凉,流露出了生命宝贵,须尽情尽意、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人在其《月下独酌》中写道: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在这首诗中,诗人邀月共饮,似醉非醉,奇思妙想,前无古人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李白是有才能也有抱负的,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由于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耿介拔俗、卓然不群的品节,使他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就常常陷入遗世独立的苦闷与徬徨之中,举杯浇愁,借酒释怀。所以,这首诗是一个孤独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1076 年中秋节赏月时,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乘兴写出了传世名篇《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当时,作者官场失意,去国离乡,思国思乡思亲情切,却不计个人得失,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吟出了千古绝唱,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追求美满团圆的理想和愿望。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里写道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这首词是作者酒后写成寄给好友陈亮的。可以看出,词人于醉眼朦胧中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大业,不忘金戈铁马、冲锋陷阵的杀敌场面,可怜他们不为南宋统治集团所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关于文人喝酒,古时候,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
魏晋六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门阀等级制度森严,一般庶民阶层的人难以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许多名士、下层文人不满现实黑暗,或装疯卖痴,或韬酒避祸,或隐迹山林,或谈玄说佛,或炼丹服药,于是就形成了后来所谓的 “ 魏晋风度 ” 。 “ 竹林七贤 ” 几乎个个与酒有缘,其中刘伶更是嗜酒如命,如癫似狂。一天,他路过杜康开的酒店,看见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 ” 。横批是: “ 不醉三年不要钱 ” 。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自己海量,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如此敢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 ? 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跌跌撞撞地回到家,竟然一醉三年。后来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刘伶的妻子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 “ 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 “ 好酒,真香啊! ”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几乎大半生与酒相伴,归隐田园的时候,酒已经深入到了他的骨髓,融入到了他的灵魂,成为他的生命之水。他所作饮酒诗二十首,在诗前序言写道: “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烛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再词无余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可见,酒激发了他的诗兴,他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传说每逢酒熟时,他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他的家里还有块大石头,每逢喝醉,他便躺在石头上,故名醉石。可以想象,没有酒的日子,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永和九年( 353 年)三月初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 42 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 “ 曲水流觞 ” 活动,引为千古佳话。当时,修禊祭祀仪式之后,他们在兰亭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清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合起来,乘兴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有人还以此为题画了画儿,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流传下来。这是古代文人圈中的大雅之事。据说,后世的文人仿效这种做法的事儿不少。
如此看来,泱泱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经过了几千年,这句话到现在已经引申出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何以助兴,唯有杜康;何以联谊,唯有杜康;何以增情,唯有杜康;何以成事,唯有杜康。。。。。。文人是人,属于林子里特殊的群落,是大千世界的一分子。所以,他们有喜也有乐,有忧也有愁。不光喜气洋洋的时候喝酒,愁肠百结的时候也喝酒。喝多了,就不妨诗词歌赋一回,短吟长啸一回,涕泪滂沱一回,自我爆炸一回,姑且聊以自慰。
故而,我的结论是:在我们中国,世俗人大都喝酒。文人更离不开酒,酒更缺不了文人。可以说,在酒文化的传承中,文人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信,你翻翻中国文学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