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归真 老有所为
发布时间:2021-09-04 23:54:43
一天,早上刚上班,宣传部史小平部长引进来一位老干部。他衣着朴素,身体消瘦,面容清癯,头发灰白,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一进门,小平便给我介绍说,这是咱的乡党,渠子镇去坊村人,名叫张贵森,是县上前几年呱呱叫、响当当的人,曾经当过县广播站副站长、政府办副主任、烟办主任,后来在教育局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最近,老张看了你的散文集《生命之花》,曾在好些人跟前大加赞赏。今天,他可以说是慕名而来。你们好好聊聊吧。
老张的登门拜访,让我非常感动。其实,98年我被教育局提拔成车村中学教导主任时,就知道教育局党委书记是张贵森,而且也常常听我的杨校长在全校教师例会上传达县局会议精神时,提起老张。尽管在学校工作的那几年里,我并没有亲眼见过他,但他是我的老领导谁也不可否认。从地域上看,我们都曾经生活在槐山脚下,他是渠子镇去坊村人,我是永太镇车村人,他家在南边,我家在北边,我们一衣带水,隔沟相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确是地道的乡党。从年龄上看,他长我二十五岁左右,如今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以说他是我的长辈。所以,内心的感动就油然而生了。
落座之后,我赶紧给老张沏上了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寒暄起来。他说,他在一位过去的下属那里见到了我的散文集《生命之花》,拿回家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很好,有功底,有潜力。然后,他以过来人的口气委婉而含蓄地劝我把名利之类东西看淡一些,静下心来,多写文章,希望我以后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随后,他不紧不慢,向我讲起了他不幸的家庭背景、艰难困苦的青少年时候,以及工作以后的一些重要经历。
也许是由于俩人过去的遭遇都很恓惶、很悲催,同属天涯沦落人;也许由于俩人都钟情于文字,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我们没有年龄之间的代沟,始终聊得很投契,很愉快。临走时,老张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自己写作的《心语集》,递给我。这是一本散文集,十六开大,翻开一看,是刚刚打印出来的,文稿经历过校版,个别字句上有改动的痕迹。掂量着这本文集,看着眼前这位古稀老人,我心中一下子顿生敬意。他很客气地说,让我抽空给他的书前写几句话。当时,我有些难为情,心里直犯嘀咕。一方面,我总觉得序跋、书评之类必须由有资历、有名望的人来写,岂容我这无名小辈在前辈面前指点;另一方面,我从来没有写过这些东西,不知道从何写起,唯恐写不好,伤了作品大雅;更重要的还由于我是太感性的人,只喜欢原汁原味地讲故事,天生理性思维很差劲,要想把对一部作品的零零散散的感受和理解,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地写出来,而且要有深度和高度,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当老张让我给他写几句话的时候,我未免感到为难。但是。最终我还是犹豫了,答应下来。
就这样,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利用两天时间一口气认认真真通读了他的文集,体验到了一种好久以来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他的这本文集共分三大块:第一辑《往事历历 刻骨铭心》散文11篇。其中,长篇散文《国槐,生命的赞歌》洋洋洒洒,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在时代变迁中,国槐饱经雷火洗礼、岁月沧桑,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形象。在《燕子的灵性》中,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天真的童心,细腻的视角,精彩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燕子的灵性,表现了人类与燕子互为邻居、和谐共处的家园情怀。特别是《割草》、《卖柴》、《修路》等几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文笔、真实的经历、近似白描的写法,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艰难和农家孩子的人生况味。读后,让人感动,唏嘘不已。
第二辑《心语声声 人生感悟》收集古体诗歌52首。这部分作品,题材范围广泛,内容比较丰富,也最为出彩。有抒发人间美好亲情的,譬如《夫妻》、《思念母亲》、《忆父亲》、《深夜心语》、《亲情》、《悼祖父》、《姑母恩》、《夜梦祖母》等;有描绘人生世相丑态的,譬如《病中吟》、《势利眼》、《图虚名》、《敬君子远小人》等;有记述故园风物聊寄相思的,譬如《思故乡》、《广寿塬记》、《宝灵禅寺的钟声》、《石佛寺》等。在这些古体诗里,亲情总是被描写得那么真挚感人,世相总是被刻画得那么惟妙惟肖。诗歌的语言平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好懂,有点像顺口溜。在《敬君子远小人》里他这样写道:“山高水长均可量,唯独人心最难防。君子之心清如水,小人伪言巧似簧。亲近君子天地广,远离小人得安康。历代君子人敬仰,奸邪小人臭名扬。”看看,他抓住了君子和小人的典型特征,用对比和漫画的手法把他们的形象刻画得多么逼真,简直可以说入木三分!
第三辑《流年似水 岁月当歌》纪实散文6篇。在这部分里,老张以恬静的心态回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他的文章中,我得知老张曾先后在县教育局、宣传部、广播站、政府办、教育局工作过。特别是在宣传系统工作期间,他以一个新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地采写了“模范民兵营长”孙天柱、老山前线烈士张兴仁等许多新闻稿件,曾先后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采用,有力地宣传了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讴歌了时代精神,为永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无愧于心》这篇纪实文字里,老张又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和他的领导们、同事们当年是如何抓好全县烤烟生产的。尽管当时为了维护烟农的利益,他常常和烟草公司的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但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觉得问心无愧。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必有逆境。在这部分文章里,他也不可避免地写到了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无奈,辛酸和悲凉。但他始终很淡然,很达观,胸无挂碍,没有一点纠结。他在《实地回声》里写道:“人生要面对现实,面对挑战,要活得坦然,活得有骨气,活得有尊严。”他还在《坎坷之路》里写道:“能否做个好人,以后的生活告诉我,那就得有足够的耐心和底气,承受做好人的痛苦和艰辛。它是一条十分艰辛的精神苦旅。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做个好人。”
这话说得多好啊!可谓铁骨铮铮,掷地有声!
文如其人,话如其人。读完老张的这些作品之后,我才觉得他的形象在我的心里渐渐清晰起来,真正高大起来,不由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现在,如果要让我说老张是怎样一个人,我会这样说:老张是一个做人心正、做事方正的人,一个有铁骨、有气节的人,一个有良知、有底线的人,一个响当当、呱呱叫的人。这就是我通过阅读他的文章得出的结论。这样的人,虽然如今的社会上少之又少,但难道不是好人吗?
退休后的老张,日子过得安详而充实。他经常打太极拳、下象棋、练书法、听新闻、看书读报,写些随感随笔之类。也抽空种菜、务花,接送孙子上学。在《夕阳余晖》里,他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说到了也做到了。2003年,他和几个老同志共同编写出版了10万字的《永寿文史资料》第五辑;后来,又和几位老同志参与了永寿第二轮县志的编纂工作;2010年,老张被选为老年科学技术协会理事,经常和协会的同志一块谈论科技兴永;2012年,他又和热心的老同志走访乡村农户,撰写了发展核桃产业的调查报告。总之,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到此,我只能说,退下来的老张,和许多人不一样,平常心态,抱朴归真,老有所为。
老张的登门拜访,让我非常感动。其实,98年我被教育局提拔成车村中学教导主任时,就知道教育局党委书记是张贵森,而且也常常听我的杨校长在全校教师例会上传达县局会议精神时,提起老张。尽管在学校工作的那几年里,我并没有亲眼见过他,但他是我的老领导谁也不可否认。从地域上看,我们都曾经生活在槐山脚下,他是渠子镇去坊村人,我是永太镇车村人,他家在南边,我家在北边,我们一衣带水,隔沟相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确是地道的乡党。从年龄上看,他长我二十五岁左右,如今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以说他是我的长辈。所以,内心的感动就油然而生了。
落座之后,我赶紧给老张沏上了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寒暄起来。他说,他在一位过去的下属那里见到了我的散文集《生命之花》,拿回家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很好,有功底,有潜力。然后,他以过来人的口气委婉而含蓄地劝我把名利之类东西看淡一些,静下心来,多写文章,希望我以后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随后,他不紧不慢,向我讲起了他不幸的家庭背景、艰难困苦的青少年时候,以及工作以后的一些重要经历。
也许是由于俩人过去的遭遇都很恓惶、很悲催,同属天涯沦落人;也许由于俩人都钟情于文字,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我们没有年龄之间的代沟,始终聊得很投契,很愉快。临走时,老张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自己写作的《心语集》,递给我。这是一本散文集,十六开大,翻开一看,是刚刚打印出来的,文稿经历过校版,个别字句上有改动的痕迹。掂量着这本文集,看着眼前这位古稀老人,我心中一下子顿生敬意。他很客气地说,让我抽空给他的书前写几句话。当时,我有些难为情,心里直犯嘀咕。一方面,我总觉得序跋、书评之类必须由有资历、有名望的人来写,岂容我这无名小辈在前辈面前指点;另一方面,我从来没有写过这些东西,不知道从何写起,唯恐写不好,伤了作品大雅;更重要的还由于我是太感性的人,只喜欢原汁原味地讲故事,天生理性思维很差劲,要想把对一部作品的零零散散的感受和理解,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地写出来,而且要有深度和高度,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当老张让我给他写几句话的时候,我未免感到为难。但是。最终我还是犹豫了,答应下来。
就这样,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利用两天时间一口气认认真真通读了他的文集,体验到了一种好久以来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他的这本文集共分三大块:第一辑《往事历历 刻骨铭心》散文11篇。其中,长篇散文《国槐,生命的赞歌》洋洋洒洒,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在时代变迁中,国槐饱经雷火洗礼、岁月沧桑,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形象。在《燕子的灵性》中,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天真的童心,细腻的视角,精彩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燕子的灵性,表现了人类与燕子互为邻居、和谐共处的家园情怀。特别是《割草》、《卖柴》、《修路》等几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文笔、真实的经历、近似白描的写法,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艰难和农家孩子的人生况味。读后,让人感动,唏嘘不已。
第二辑《心语声声 人生感悟》收集古体诗歌52首。这部分作品,题材范围广泛,内容比较丰富,也最为出彩。有抒发人间美好亲情的,譬如《夫妻》、《思念母亲》、《忆父亲》、《深夜心语》、《亲情》、《悼祖父》、《姑母恩》、《夜梦祖母》等;有描绘人生世相丑态的,譬如《病中吟》、《势利眼》、《图虚名》、《敬君子远小人》等;有记述故园风物聊寄相思的,譬如《思故乡》、《广寿塬记》、《宝灵禅寺的钟声》、《石佛寺》等。在这些古体诗里,亲情总是被描写得那么真挚感人,世相总是被刻画得那么惟妙惟肖。诗歌的语言平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好懂,有点像顺口溜。在《敬君子远小人》里他这样写道:“山高水长均可量,唯独人心最难防。君子之心清如水,小人伪言巧似簧。亲近君子天地广,远离小人得安康。历代君子人敬仰,奸邪小人臭名扬。”看看,他抓住了君子和小人的典型特征,用对比和漫画的手法把他们的形象刻画得多么逼真,简直可以说入木三分!
第三辑《流年似水 岁月当歌》纪实散文6篇。在这部分里,老张以恬静的心态回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他的文章中,我得知老张曾先后在县教育局、宣传部、广播站、政府办、教育局工作过。特别是在宣传系统工作期间,他以一个新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地采写了“模范民兵营长”孙天柱、老山前线烈士张兴仁等许多新闻稿件,曾先后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采用,有力地宣传了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讴歌了时代精神,为永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无愧于心》这篇纪实文字里,老张又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和他的领导们、同事们当年是如何抓好全县烤烟生产的。尽管当时为了维护烟农的利益,他常常和烟草公司的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但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觉得问心无愧。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必有逆境。在这部分文章里,他也不可避免地写到了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无奈,辛酸和悲凉。但他始终很淡然,很达观,胸无挂碍,没有一点纠结。他在《实地回声》里写道:“人生要面对现实,面对挑战,要活得坦然,活得有骨气,活得有尊严。”他还在《坎坷之路》里写道:“能否做个好人,以后的生活告诉我,那就得有足够的耐心和底气,承受做好人的痛苦和艰辛。它是一条十分艰辛的精神苦旅。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做个好人。”
这话说得多好啊!可谓铁骨铮铮,掷地有声!
文如其人,话如其人。读完老张的这些作品之后,我才觉得他的形象在我的心里渐渐清晰起来,真正高大起来,不由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现在,如果要让我说老张是怎样一个人,我会这样说:老张是一个做人心正、做事方正的人,一个有铁骨、有气节的人,一个有良知、有底线的人,一个响当当、呱呱叫的人。这就是我通过阅读他的文章得出的结论。这样的人,虽然如今的社会上少之又少,但难道不是好人吗?
退休后的老张,日子过得安详而充实。他经常打太极拳、下象棋、练书法、听新闻、看书读报,写些随感随笔之类。也抽空种菜、务花,接送孙子上学。在《夕阳余晖》里,他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说到了也做到了。2003年,他和几个老同志共同编写出版了10万字的《永寿文史资料》第五辑;后来,又和几位老同志参与了永寿第二轮县志的编纂工作;2010年,老张被选为老年科学技术协会理事,经常和协会的同志一块谈论科技兴永;2012年,他又和热心的老同志走访乡村农户,撰写了发展核桃产业的调查报告。总之,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到此,我只能说,退下来的老张,和许多人不一样,平常心态,抱朴归真,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