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心中那条大运河

发布时间:2022-11-11 18:39:47

  我国最古老的运河当属京杭大运河,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红旗渠》,描写的是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及度困难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震惊中外的“人造天河”,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和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不过,咱盘锦虽然无山多荒滩,但也有一些人工修建用于农田灌溉的河,比如1924年修建的新开河,特别是1972年修建的沟盘运河,对一些老盘山人来说应该是记忆犹新的。

  咱盘锦地处九河下稍,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大的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凌河,中小河流有西沙河、锦盘河、月牙子河、南屁岗河、鸭子河、丰屯河、旧绕阳河、大羊河、外辽河、新开河、张家沟、东鸭子河、西鸭子河、潮沟、小柳河、太平河、一统河等等,自然形成的沟渠更是不计其数,但干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春旱和伏旱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田用水和水质——水资源的不平衡,是造成旱灾导至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据记载,1840年至1950年的百余年间,平均不到6年盘锦地区就发生一次大旱灾;1958年盘锦春夏近百天无,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大面积庄稼减产;1965年盘山县春旱和伏旱,部分稻田出现龟裂现象,严重影响水稻孕穗;1968年盘锦出现“掐脖旱”庄稼大部分受灾减产;1970年兴隆台春天大旱,直到6月才下一场雨……要说咱盘锦这片土地的真正形成,更确切的说是退海原。那几条大河的流域,遍及东北大地大部分的广漠山川、平原,把那里的丰富有的机质土壤,通过洪水的运作,夹带到这里而沉积,日积月累,使盘锦这片土地由浅海变成了陆地。但是,经过海水浸泡过的土地,含盐碱高,不利于作物生长。起初,人们利用土地中的坨子、高岗,通过围埝蓄天然雨水,排盐渗碱,种植耐盐碱的高粮、稗子等作物,后来开始引河水灌溉,试种水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后,他们看中了盘锦这片沃士,便通过移民的办法,进行了规模性的开发种稻。不过,真正的大规模全面开发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盘锦人民把这里建成了田成方、地成条、灌排渠配套的田园化网络格局,修建了大量的排灌站和桥、涵、闸、渠。在大洼县修建了南河沿、东风、二道桥子排灌站等和与之配套的灌、排水总干渠;在盘山县修建了双台子河(辽河)拦河大闸、红旗闸、万金滩闸等和与之配套的双绕、西绕引水渠。全市还拥有诸如辽滨水库、三角洲水库、疙瘩楼水库、荣兴水库、八一水库、红旗水库、青年水库等终年保持高标准水质的大型水库。并逐渐将大部分旱田改为水田,使旱灾减少,从而使盘锦成为全国的水稻重要产区。

  1972年,当时的盘锦地区革委会决定沿国道305线庄林路双台子到沟帮子段修建一条水利灌溉渠道,起名为“沟盘运河”,重点解决五七农场(现胡家农场)、甜水农场水稻灌溉问题。据亲历工程建设的父辈们介绍,最初沟盘运河设计为宽40米,深四五米,沿途少架桥或只架拱桥,目的是让运河不仅是灌溉渠道,还要成为一条航道运输芦苇等。那一年一入冬,各场乡镇出动的建设大军就拉开了架势。那个年代的物资、生活条件非常贫困,没有什么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完全靠手工。数九寒冬北风呼啸,人们住的是用草袋搭起的临时窝棚,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清水白菜汤。但工地上24小时灯火通明彩旗飘飘歌声嘹亮,人们分组轮流上阵,有的挥舞着锹镐,有的推车有的肩扛,甩开膀子喊着号子,一幅千军万马战犹酣你追我赶的大干快上场面。建设指挥部设在胡家,工作人员每天不定期印刷《战地简报》鼓舞士气——整整苦干了一个冬天,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人造大运河神奇般地完工了。人们欢呼跳跃着迎接那清凌凌的辽河水通过双绕河闸进入沟盘运河,滋润万亩粮田。沟盘运河从此成为盘山县农田灌溉的大动脉之一。

  那沟盘运河也是当时咱盘锦的一个景观带。夏天,河两岸林深草密,野鸡、野兔、狐狸等动物自由出没其间,孩子们快乐地在河中游泳、打水仗,在岸边掏螃蟹、捞鱼虾,渴了就喝上几口清凉甘甜的河水。夕阳西下,河水沐浴着晚霞缓缓地流淌,河面上波光粼粼、流光溢彩,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在平静的河面漾起一圈又一圈涟漪……到了冬天,人们用冰镩、柳簿、劳动耙、抄捞子、丝挂子、片钩等捕鱼工具进行传统的凿冰冬捕,绝对惊喜刺激。回到家,弄上几块大冰块子放到锅里化开,原汁原味炖出的鱼绝对天然绝对特色,那飘香诱人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沟盘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沟盘线公路两侧的经济快速发展——胡家、甜水农场的水稻产量稳步上升,人们相依这条黄金水道和谐生活,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着年轻盘锦新时代的脚步,发展多种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如今甜水农场已成为盘锦主要井盐生产、泥鳅鱼养殖基地,胡家农场在沟盘运河边建起了全国第一大河蟹市场。盘山县迁移新址后,把沟盘运河景观带提升改造作为新县城景观建设的一大重点,以绿色生态为核心,通过对运河岸线的河段整合与景观布置,形成完整的运河沿岸景观架构,实现运河水面与生态景观的有效利用,使之成为对外展示绿色生态新县城的一个靓丽窗口。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史记》中有“川竭国亡”的记载,“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这在一定义意上揭示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根本依赖。其实,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水和谐相处,就是兴水利不能竭泽而渔,除水害应遵循水的自然规律。不论是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水缠绵不绝的恩怨情仇,都是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的生命组合,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灵悟感应,是由物质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一种境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触可觉,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深层,在有形与无形间张扬着特有的魅力。

  世间一切物种,质的优美,风味独特,都是与其地域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海、淡水相间的动、植物,都是佳品中的佳品。比如河蟹在海水里生淡水里长,具有海、淡水双重因子,则特殊鲜美,而永世不衰。再如河豚鱼之所以珍贵、鲜美也因为它是海、淡水交会的产物。盘锦大米之所以被国内外誉为“米中之王”,更是因为它集有海、陆的双重因子,俱有山川之灵气,陆地之孕育,雨、客水的滋润,日照之光合,寒暑分明的气候,生长期长之柔韧,才如珠似玉,晶莹剔透,筋道滑腻,清香浓郁——这一切都是因为盘锦得天独厚的地里环境,经过不断地改良土壤,使土地中的盐碱,达到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排盐、渗碱,较彻底地根除了盐渍化的困扰,使水稻的根系,深深扎在这片沃土之中,充分吸收着天然营养,又吸收着农肥、化肥及稻草还田的腐植质的营养,从而水稻量呈现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穗大粒满,水稻亩产由当年的四、五百斤,七、八百斤,跃升到现在平均亩产1300多斤的高产稳产田——能吃到盘锦大米的人是幸福的,所以盘锦大米应当冠之为“福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论述了水的三大特性:一是滋养万物而不争功;二是体能柔弱,顺自然而不争;三是居卑下地位而不惑。由此而思,我们人类在兴水利除水害的同时,也应该以水为镜,映鉴人生

  人生当如水——如水韧之,如水明之,如水静之。

  2014年12月20日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