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泸沽湖
去了一趟云南,家里人都说我着魔了。
“啊阿哥,啊阿哥,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慌慌地走,……人世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那深情缠绵、带着祈求和哀怨、困惑与无奈、嗔怪而又满足、五味陈杂的歌声久久地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我怎能不着魔呢?
中午从丽江出发,汽车在盘旋的山道上疾驰,导游也疲了,不再叽里呱啦,我和车上的大多数人一样迷迷糊糊,半醒半着。山路曲折,车速也快,汽车在山脚、山腰、山顶、山腰、山脚不断循环,成了名副其实的过山车。偶尔,在颠簸中抬起头来,看到在连绵的群山中,间或在山腰、或山谷旁,在明丽的阳光下,在绿得逼你眼睛的背景中,点缀着一些村庄,黑瓦白墙,朱红的柱子,有的人家吊着彩球,有的房前屋后盛开着各色的野花,有些村头矗立着一座白塔;有时也见到一两家土垒或茅草苫成的住户,或者在茂密的丛林中露出一角飞动的屋檐。真美!导游告诉我们,每个民族的习惯爱好不一样,与其他民族在角力争斗中占有的地位不一样,因而,每个民族居住的海拔高度就不一样,生存环境的好坏就有差异,建筑的样式和装饰的色彩也各有自己的特色。
同样是山水,在身为过客的旅游者和凄凄惶惶寻求落脚之地的人眼里,可能是青山绿水,也可能是穷山恶水,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之下,感觉应该是迥然有异的吧。美学家说“审美要有距离感”,信然!
车过宁蒗县城,大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导游兴奋起来,大声招呼我们下车:“泸沽湖观景台到了!”一片湛蓝清幽的湖水呈现在我们眼前,周围山峦环绕,湖的西北面,摩梭人为之崇拜而人格化的格姆女神——格姆山巍然矗立,湖岸曲折婀娜,逶迤伸展,岸边垂柳依依,洲湾堤岛,或隐或现。微风轻拂,蔚蓝的天空融在湖水里轻轻荡漾,几只渔船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白色的鸥鸟在湖面划着优美的弧线,更添了一份幽静和古朴。难怪美国学者洛克曾旅居于此,流连忘返。
我的同事们开心地笑着、闹着,抢着拍照留念。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多了两个看起来好像是姐弟的小孩,穿着一身破旧的运动衫,脚上的解放鞋没有鞋带,从鞋子里钻出来的两个脚趾黑乎乎的,特别刺人眼睛,黧黑的脸上并不干净,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们。这里才刚刚开发,人们还很贫穷,周围的原始茂林中还隐藏着摩梭人“转山”的古道,连绵的群山里还有旧社会马帮跋涉的遗迹。我不禁想起回老家时看到农村孩子们趴在草地、田埂上写作业的情景——那可是土质比这里好得多、也富庶得多的江汉平原!这一瞬间真的深深地刺痛了我:在淳朴和平的乡村,在美丽如画的风景里,我们的父老乡亲还真的活得很苦、很难。泸沽湖,你能快速地融进外面的世界,让它带给你真正的富足吗?
泸沽湖有“三宝”:水性杨花、猪槽船与走婚。
所谓“水性杨花”并不是真正的杨花,而是一种水草。灿如满天星斗的一朵朵小白花在清可见底的泸沽湖里悠游自在、无拘无束地荡着,柔美的花瓣在浪花里浮沉,小而不弱,伶俐而厚实,她们并不像荷花那样挺出水面,倒像对依偎在水面宽阔的胸膛里特别的享受。纤细的茎儿透明的、袅袅娜娜地游向湖底,在水的柔波里油油地招摇,引得你忍不住想捧起她来嗅一嗅,亲一亲,甚至想和她聊聊天,想揣摩一下她的心事。据说,她们是有根的,但即使被拔起断了根,她也能飘到什么地方就在那里生根。我极想知道她的根长成什么样子,——但我不想无情地增加她的痛苦。本来,“杨花水性无凭准”,向来指女子风流淫荡,可是,泸沽湖的女儿国给水性杨花翻了案,倒成了泸沽湖女儿们的象征和自喻,剩下的唯有柔情、自在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了!
我们的团队坐了六七艘猪槽船——摩梭语称“日故”, 本来应该是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形似猪槽的独木舟,我们坐的船只是形体相似,已经不是独木舟了。据说,这来自远古的小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次大水汹涌而来,顷刻淹没了所有人畜,唯有一个正在喂猪的妇女,危急时刻急中生智迅速跳进了猪槽,逃脱了灾难,得以幸存,为了纪念这位勇敢而智慧的妇女,摩梭人一直沿用这种猪槽状的独木舟。
有人说,在摩梭族人那里,猪槽船不仅用于捕鱼、捞虾、捞猪草,而且还是沿湖“阿夏”定婚的重要工具。男女青年或两船相遇,以歌为话,一唱三叹;或同舟共语,无拘无束,纵情欢笑;或相偎船中,娓娓细谈,倾诉爱意;船飘水上,人在轻舟,其乐融融。猪槽船,不知成全了多少谈情说爱、接交“阿夏”的摩梭伴侣。猪槽船中,不以日出为早,不以日落为迟,周围的一切幽静、平和,令人疑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里,潇洒和浪漫到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己。
如此说来,猪槽船是摩梭人面对灾难时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劳动和幸福的载体与见证!
我们坐着船一起向湖中心划去,大家说说笑笑,船与船之间互相撩话题大声喊叫,或者学刘三姐对歌的腔调喊歌,沉静一点的女同事把手或脚悬在船边上,在水面上轻轻地掠过去,刚刚过午的太阳在水腥气里也并不特别晒人。慵懒和轻快爬上心来,大家都有点疯疯癫癫,和船主的话也多起来,话题范围从她们每天能赚多少钱到她们的家庭、走婚的习俗、小孩的抚养以及家里谁掌权,越扯越开了。不知谁出主意让划船的摩梭族女子飙歌,一开嗓就把我们镇住了,《青藏高原》《天路》《向往神鹰》,到底是喊山的嗓子,那高亢、厚实的音调,那辽远的穿透力中传达的粗犷、野性,虽然从艺术的角度说,还谈不上美妙、精致,但也让我们自愧不如了。哎,在这样遥远闭塞的山乡,也不能说没有人才!如果能有妙手点拨一下她们,兴许其中一些人会成为了不起的歌唱家。
船到湖中心,靠近一座小岛停下,湖水轻轻拍岸,岛上绿树成荫,夏风轻拂,光移影动,幻化无穷,好一处消暑歇凉的妙地!登上小岛,果然有人在上面建了一座休闲的山庄,边上正在建一座神庙,泥塑的神像刚刚竖起一些毛坯,工艺看起来很粗糙。多少年过去了,没有神的庇佑,你们不也生活得很是自在健康吗,干嘛要弄一堆没有生命的偶像,来给自己虚幻的祈求和真实的束缚呢,我那摩梭族的朋友?
泸沽湖是女儿国,风俗独特,掌家的都是女性,其家庭成员均为母系血统,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男女青年互有好感相爱之后,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夏家,按相约的暗号或吹笛弹弦,或摇动马铃,或抛石子到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房顶,等女子闻声开门,将情人引入卧室。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男阿夏可公开走访女阿夏,并可到女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的招待。一般一个人只有一个“阿夏”,合则聚,不合则散,经济上谁也不靠谁,谁也不属于谁,双方均不可能独占对方,亦不可能依附对方。
有一首《花楼恋歌》描述了这一情景:“啊阿哥,啊阿哥,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慌慌地走,火塘是这样的温暖,我是这样的温柔,玛达米,人世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啊阿哥,你离开阿妹走他乡,只有忧愁!……”甚至,在摩梭族的神话里,后龙山(楔入泸沽湖心的一个长岛)是男山神,他与格姆女神是一对至爱情侣,白天隔湖相望,晚上也只能靠“走婚”共度良宵。
这首歌缠绵哀婉,令我不忍卒听。虽然,我也认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相互深爱却不能长相厮守,总归是令人感伤痛心的事!就像仓央嘉措所说“受那相思的熬煎”,叫人情何以堪?我的脑海中叠闪过一双双清晰而又模糊的泪眼,她们在焦急地期盼、痴情地注视、哀怨地惜别、贪婪地留恋,再看一眼吧,哪怕就只是一眼!她们在残星的冷光里无力地垂下刚刚还缠绕着爱人颈脖的双臂,让短暂的柔情、温暖、依靠、倾诉、娇嗔无奈地消失,只留下花楼窗口的无声颙望。
可是,泸沽湖的摩梭女儿们,却偏偏要选择这样的方式。我不知道,你们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才能忍受这种相思的煎熬,你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真心两情相悦的阿夏到底有多艰难;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怎样富有魅力地让男子对你们的爱长久不衰;我更不知道,你们怎样对待游手好闲而又用情不专的浮浪男人。但我理解,你们要爱就爱,敢爱能爱,没有清规戒律,没有患得患失,心性高傲,从不奢求。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给自己自由,也给别人自由,绝不肯也不屑沾染上哪怕是一丝的羁绊;把责任和苦难默默地挑上,不给对方一点点压力,唯有真诚的爱才是你的所求。这是怎样的担当和气概?让金钱、财物和权力见鬼去吧,我不是它的奴隶,我只倾听内心的导引!让年长色衰、情人背叛、孤独冷漠见鬼去吧,我绝不乞求带有怜悯、言不由衷的虚假之爱,唯有真实、本色能充溢我不羁的灵魂。
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随母而居,跟随母姓,由家庭中的母亲、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抚养,子女成年后,赡养这些老人。男阿夏不是女阿夏的家庭成员,也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所以对摩梭男子而言,他的相当精力是与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抚养外甥,也会付出一部分精力来帮助女阿夏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这种多少有些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与奉献,体现的互助与合作,必须出自纯美的人性,才能真诚地养育别人的儿女,也才能放心地让自己的儿女由别人养育。有趣的是,这恰好符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愿望。摩梭族的男人们,好样的!
晚上的篝火盛会更是热闹,——在泸沽湖这个歌舞的王国,每天都不少篝火晚会。熊熊的篝火点起来,热烈欢快的甲搓舞跳起来,当地的摩梭族青年男女和游客们毫无拘束地对歌、跳舞,“呵,朋友,来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头”,深情的歌声充满了友好与热情,也撩拨着以走婚习俗为噱头的骚动心绪。外面的世界会污染你吗,城市文明会带你走向何方,泸沽湖?听,四周的歌声贴着水面飘过来,带着夏夜的水气,此起彼伏,相互应和,在泸沽湖上空久久回荡。
啊,让我魂牵梦绕的泸沽湖,使我忧心忡忡的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