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7:20:24

  闲笔许久了,至于到底持续了多少个时日也记不起,我想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因为这并不是我所情愿的。这段时间下来,或是懒的不动,或是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亦或是没有了突兀迸发的灵感,不过我倾向于是因为自己的思想退化了。退化的不愿再多加思考,退化的只想有一个舒适、慵懒的大学生活,这种种的诱惑让我难以辨清接下来的路。于是走着走着便走的没有了正道。

  前两天,一件看似离我很远的事,让我莫名的感到厌烦,厌烦着要去执行那件事。到今天,回想起来也倒是没什么。我称这种想法为“间歇性事后透析无谓”。具体的去说是事前心烦意乱对某事心生倦恶;参与事中时抱以敷衍,逐流大众。另外附加上其他两种情况:一是,先前厌倦不想与事侥幸而脱者,骤然轻松不为事烦且诸事皆以为顺;二是,事后与事者心有余悸,大放厥词,此事可笑无味;事后无与事者缄默不语,似而所有所思念叨“若与事倒也无伤大雅,倒也无为心烦”。这种无聊而又可悲的想法一度让我感到自己是这世间的一个只能讨人欢笑的小丑一般,其他便一无是处。我总是在想,这种想法到底揭示的是人的哪一种性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所谓思维妖娆不断;或是“吃喝玩乐,为此一桩”的贪图享乐思维做梗?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这些分析的思维中,是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人的内心对白,但毕竟每个人对执行某件事有着不同的想法。不过本是想着自己去强加着给所有人用这些思维下个定义,可这样做并不够严谨,只会狭义化,让这个话题失去事后的可讨论性。但我也想补充一句:当你面对一个类似1 1=2的问题都不敢下定义,这也是个值得掂量的问题。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停顿、奔走,方式很多,路却来的慎重。我大致把我们未来将要走的每条路都分为三个阶段。

  来到路前

  走的路就像是沉积的湖水一般,一滴水不足以给湖带来一眼望穿的改变,但正是水滴经年累月的积淀才有了湖泊的波澜壮阔。走的路也正是如此。国人有句俗话“万事开头难”,这是句很实在的话,道出做事的根本。目标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头痛的事,这注定是一段不好走的路,不管目标或难或易,或大或小,要想完成某一目标,那你可能就要付出基本对等的代价。一个目标就是一条路,可这条路的第一步需要勇气,走错了并不是大问题,你可以重新开始,但忌讳停滞路前,呆然不动。当新手的你发动引擎,看着路上车来车往的喧闹和拥挤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尝试,尝试过了才知其中的奥秘,才会有在路上的经验,有了经验路也就更好走了。不尝试便永远只能寄人篱下,别人去哪儿你就在哪儿。在一生中,你可以只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也可以树立多个目标,追求卓越。老天爷给我们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除去病痛、离合悲伤,接下来的时间中都可以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当然你绝对有自由是否要超额完成。走在路前,不慌不急,除去畏惧走好每步便可。

  来到“中途”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对这个词来进行讨究的。“中途”,这是个广义的概念。比如我喜欢探究“学到一半,走到一半,目标一半”。当然在正常的理解中“一半”是一个量词,但在这里“一半”是在某件事上某个人定下了决心并已经信心满溢,但在进行的过程中突遇不可预知的情况,挫伤了某人对某目标坚持下去的信心,并且经过思想斗争而放弃继续做某事的过程,这就是“半途而废”。在这个节点上我之所以直接切入到“半途而废”这一过程,是因为太多人在太多事上中途放弃,这便是魔咒“来到中途,半途而废”。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必要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现目标的途中这个分析也变得意义深长了,因为这关乎到整件事的态势。我来做以下几点的叙述。

  (一) “半途而废”从根本上来说,是前方不可预知的困难和自身在做事的过程中预见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使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于是就悻悻出局,目标搁浅。知难而退,退而丧念,丧念则诸事不成。这是一个死循环,一旦信念丧失,困难就像在大海里泡澡一样,永远别想把水泡脏。所以首要的是信念。

  (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明志之君,栋梁之才,必须要有资源,要有能施展才干的资源和平台,否则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本起家?别想了,只是童话般的存在。若想以逸待劳就只能坐以待毙了。所以“资源”是做事路上的第二个基本要素。

  那对那些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来说,他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向他们应该解释的人去做出看似正常的解释。但我在这里想大胆的猜想下,理由无非是资源不足,困难太多太难,而对自己信念缺失的问题则一概略过,只字不提。望切记:资源未到,信念先行。

  前段时间迷上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着实讲的是观点鲜明、剖析精湛、语言生动。在这之中,易中天先生多次提到孔明与玄德的《隆中对》和子敬与孙仲谋的东吴版“隆中对”。暂且不论是《隆中对》和东吴版‘’隆中对”哪个更加合理智慧,但说出的都是一个基本点;战略规划。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词也显得很是宽泛,就称之为“目标规划”吧。一个正确长远的规划能让目标进行的更具稳定性和可行性。所以第三个基本要素是:一个好的规划。

  走到“中途”,是一次优化或制定规划的转机,是一次整合资源的瞬时空间,更重要的是能给你一次重拾信念的机会。

  行到“深处”

  一件事,一个人的走势都是有规律可循,那就是由浅至深。当某件事做到了更远,那么这件事终究是要寿终正寝,就好像人的生老病死一般,可唯一的区别是对于某件事来说它没有死。所以我的观点是:当一件事做到极致,那你就要思考着如何去让一件事开始转型。诺基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今已经没有了这个品牌。当你把一个目标做的比所有人都好时,你不能高枕无忧,在享受其带来的荣光时,记得要转变你自己的思维,择立更远的目标。

  我们所过的生活,所做的事,都像是角马为了新鲜草地奔袭,它们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信念至强是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做到的。这也便可能是碌碌无为者居多,引领前行者寡的原因。

  生活的无助总是喜欢留给想追逐而不敢的那些人。

  当你踏上路的第一步,至少你开始拥有了信念与勇气;继续地行走在路上,证明你至少不是位平庸者;但当你把路走出了色彩,世人都争相欣赏那色彩时,路就永远在脚下。

  《昔华今换》

  华倔

  2014.10.27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