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秋味
岁月又经秋。于是满眼都生秋色,充耳皆闻秋声。便于这秋色秋声中慢慢识得了秋味。春味甜,夏味腻,冬味寡淡,而这秋味呢?
忽然发现,这秋的味儿真不好说。有一言难尽,一文难陈的头绪。知道给自己下了套,拟题《识得秋味》,也只好自现拙劣,将解得的味儿端售给大家,只期还有点“味儿”的小评。
秋味不好说,有鄙人才疏学浅之因,也有秋味本身之故。秋天是多味的,如一杯陈酿,怎么咂巴它就怎么个味,绵、醇、辛、烈,耐嚼,有味。秋之味可品之为以下几款。
离情别绪的愁味。翻开秋的书页,在秋的封面上我们会看到:一片水域,芦花被秋风吹老了苍颜,被秋霜染白了头发。是谁徘徊在秋水之湄,亦如芦苇的瘦憔和苍老。眸子有几分焦灼,几分迷茫,几分游离。所谓的伊人呢?宛在水中央,水之坻,水之湄。那么飘忽不定,那么悬系人心。一缕情愁如水汽慢慢笼上心头。
离愁别绪任何季节都有,而秋染愁浓却不是其它季节所堪比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一个相思而瘦,瘦出风韵的李清照。秋天是节日汇集的季节。七夕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世间多少痴情男女的遗憾。中秋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是多少残缺家庭的追问。重阳节,“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又是多少人的心声。秋天还是一个征战频繁的季节,“秋风吹不尽,总是无关情”,于是征雁南飞,寒衣北寄;于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于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携一壶《花间集》,酌几盏《婉约词》,诸君可以啜饮之,细呷之,自品之,看有多少离情别绪,伤心可可,荡气回肠。
怀乡思亲的苦味。岁到秋边老了谁?驹光过隙,岁穷年暮。秋在人的心中烙下什么印痕?游子之怀,羁旅之思,故园之念。
“枯藤老树昏鸦”,好萧索的秋;“小桥流水人家”,好温馨的画;“古道西风瘦马”,好苍凉的景。十八字绘九景,洗练,简约。古今绘写第一高手非马东篱莫属。而这些景致烙入一个人的眸子会触动怎样的情思啊!“小桥流水人家”,多羡慕记恨的眼神。人有家而我无家。或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不管当初起于何种原因,出于何种目的,只是这眼下如何度得过,万千感怀,只落得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真是一声喟叹,无限感怀。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宦海浮沉,天涯漂泊,久生困倦,思情漫滋。而此时人在途中,驿站孤馆。秋雨秋风夕阳秋月都是触思的酵母,秋山秋水秋霜落叶都是饮恨的媒子,秋色秋容秋气秋意都是怀想的药引,秋花秋草秋雁秋云更是播愁的种子。“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思归之情萦胸绕怀,挥之不去。一篇《秋声赋》,汇解千古愁。漫步于唐诗绝句古风丛林,徘徊于宋词小令长调曲径,一缕愁思幽幽袭来,令人躲之不急,拂之不去,诸君亦惹得万斛闲愁否?
各自的人生况味。秋是大家的,而秋味则是个体的。秋色是公共的,秋味是绝对私人的,秋景是一致的,秋味则是悲喜万殊。宋玉悲秋,王璨登楼。一派秋色,两种闲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得意时“须尽欢”,不称意时”弄扁舟”,爷们味十足的青莲居士一生快人快语,但明眼人会看出他在这里“忽悠”了世人。设若他真的“酣高楼”,酒喝得尽情尽兴,酣畅淋漓,那“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是为何?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位威震边关的镇守老将,一位以天下人为怀的参知正事,霜染白发,夜不能寐,独饮“一杯浊酒”为那般?
“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安史之乱,京都失守,抛家弃子,流离失所,寄身他人。锦官城内,浣花溪畔,秋风破屋,彻夜不眠,祈求广厦却只为寒士,杜工部新停杯酒,岂只是因一己漂泊身“潦倒”?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与酒无关,与秋无涉。恐怕另有隐情。国破家亡丈夫死,一位弱女子天涯漂泊何处家?李易安一脸憔悴只因栖身安居实不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花秋月何时了”,“落花流水春有去也”。“了”后方醒追思,“去”后才知感叹。但朝花岂可夕拾,往事不堪回首。昔日帝王家,今成阶下囚。红尘无尽,有几人称帝称王,历代后主,又有几个能体会个中滋味。可见深院锁的又岂只是“清秋”?寂寞的又岂只是“梧桐”?“无言”乃是发自心底的稀声之大音。这就不难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生命的终极悲味。岁月悠长,人生苦短。秋气肃杀,霜寒露冷,一庭秋风,满地落叶,百草枯折,千山萧索,万物凋零。“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见落叶而“慨然”,这是诗人墨客的感叹。为什么有如此感喟呢?难道仅仅源于诗人那根敏感的弦?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成雅正,韵押悲情。“百卉”,花草总称,生命也;“腓”,非也。“百卉俱腓”,即生命之凋零、之死寂。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两极之间是生命,两极之外呢?我生何来,我死何去,这一直是人们认识的盲区或黑洞。“人生万事转头空,未转头前是梦”。看,人生是多么虚无,非空即梦,梦是迷惘空是幻灭。所以人们由落叶悲秋风,触及人生命运的感叹是理之自然,人之常情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同朝代的两个诗人几乎发出同样的声音。诗人彳亍于野水之湄,眼前景,心中事,无限情。“洞庭波”与“木叶”,“落木”与“长江”的对举对列,几乎蕴含终极人生的哲学命题。“无边落木”,无数的个体生命;“滚滚长江”,不尽的岁月长河。个体生命不可挽回的凋零,如落木;岁月的长河不可阻遏的向前,如洞庭,如长江。“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不甘屈服的无数个体生命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挣扎的好苦,好无奈啊!凄风苦雨,苦不堪言,却不见苦尽甘来。人生就是一曲悲情寓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伟人毛公更是洪钟大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这些是秋中特殊的一味,犹如音乐中的奇声异响,也就是不同凡响。虽然极其少见,但毕竟能罗列一二,姑且备案,供诸君参考,不作详析。
稼轩在“不识愁滋味”时“为赋新诗强说愁”,“识尽愁滋味”后“却到天凉好个秋”。诗人在反复强调“欲说还休”后作此惊人之语,个中滋味实在耐人咀嚼。这是反话正说,以乐衬悲的表达方式。正如快乐表达的极致不一定是笑,也许是哭,感激涕零;痛苦表达的极致不一定是哭,也许是笑,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没有遍尝五味,历尽凄楚,苦不堪言者不能道此言。稼轩一生梦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结果呢?“可怜白发生”,不堪卒读。痛哉!悲哉!恸哉!后世多少人读此泣泪之言肺腑之音而不“为余浩叹”!李义山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当属此类。“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义山应该没有这个闲情雅兴。
秋味如何?愁味?苦味?况味?悲味?真的不好说,说不好。秋这杯酒作料几乎是相同的,无外乎秋光秋色,但酒曲却是自己的,酿出的酒就各有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秋之滋味,只能引易安居士诗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而此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识味竟然识到不是滋味这个份上,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秋味是私人的,自个儿的,各位文朋诗友还是自己用心体味吧,我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