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父亲一生爱看报

发布时间:2023-12-27 04:37:21

  ○ 陈永明

  父亲一生命运不济,建国时师范毕业,教书一年,改行从政,八年后下放回家务农,时间不长他对各种农事都很娴熟。父亲虽然在家务农,字和文章写得好,账表做得更好,在村上算得上是一位大知识分子。尽管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子女多,生活压力大,把自己喜爱的二胡、三弦、笛子、萧和口琴器乐演奏以及爱好打篮球、游泳都几乎放弃了,唯独一生爱学习,特别爱读报坚持了下来。现在一想起父亲,呈现在脑海中的都是父亲暮年坐在门前的小椅子上的看报的样子。

  文革期间,我们生产队是蔬菜队,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当属将电影院前面的公厕里的大粪,用尿桶挑到离县城两里外,黄家湾的菜地里。活干到中午十二点和下午两点钟时,要分别休息二十分钟,那时村上的合作医疗站也在公厕旁边,休息时都坐在医疗站门前。医疗站订阅的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别人坐在那丢盹,父亲却去借几张报纸坐在那读,看得最多的报纸是《参考消息》,他对国际国内形式很了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如何争霸世界、搞军备竞赛,中国如何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帮助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支持哪些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等。他知道这么多,从来不在别人面前炫耀。有时别人看过了不要的报纸他拿来,折整齐,放在衣兜里,休息时掏出来看一会,从头版头条一直看到最后一版的最后一条。他借助看报释放过重的生存、生活和心理压力,也想从报纸上看到生活的希望。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也没有过去那么累、那么苦了,白天干活,晚上可以早早休息,靠在床上看报。父亲有一位师范时的同学也姓陈,比父亲年龄大,我把他叫伯伯,与父亲关系一直很好,他当时在政府办工作,也爱看报,看完后的《陕西日报》每周都给父亲送来。后来他调到县工商局,坚持把看了的《经济日报》送给父亲读。这时父亲看报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了解国家建设成就。

  九十年代后,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家里条件进一步好转,除了自留地里还有一点农活要干外,承包地已经让县城扩展征用完了。过去的胃病复发,而且很严重,经常服药还痛得不行,后来胃大出血,做了胃切除手术。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除了帮母亲干点家务外,就是休息,为了能够使父亲混住时间,我和弟弟就从单位上找些报纸拿回去。父亲看得认真,一两天没拿报纸回家,他就会说:“找几张报纸拿回来让我看看!”。这段时间读报主要是消遣,转移病痛的折磨。

  两千年后,胃病已经好了,吃得下、拉得出、睡得香。七十多岁的人了,原来的老花眼也不花了,看书读报也不用老花镜,我们都认为是在做手术时输了大量年轻人血的缘故。家里也没多少事,我将从1986年开始订阅的《每周文摘》报,按年度装订成册,拿回家让父亲看。《每周文摘》字号小,容量大,父亲一边看还一边做一些笔记,有时还写一些随笔感想,我回家后父亲拿出来让我看,写得不错,只是没有鼓励父亲向刊物投稿,父亲对生活的态度,对世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对待人接物处事方法都有精辟独到之处。这一时期,父亲读报最关注“历史人物传奇”,“养生保健”类的内容,读报成了爱好,也成为反省一生得与失的平台。

  过去我回家后,父亲经常问道:“组织问题解决了没有?入党一定要抓紧啊!”我当时还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我加入党组织这么关心,后来我明白了,尽管社会对父亲不公,通过看报学习,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情感,父亲没有能够加入党组织,这一梦想希望通过儿女来实现!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