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那些年追看的露天电影

发布时间:2024-08-12 20:45:31

  我们那时代的人除了数不清的土疙瘩游戏,最值得回忆的便是看过的露天电影。

  一

  3D露天电影

  “一个天震地吼 的风之夜,天眼大发淫威,欲清剿天下精怪。一个奔波在野林荒坟音的妇人,被逼得现了狐狸的原形,钻进在破庙中躲风雨的穷书生王生的袍子下面,躲过了灭顶之灾。......"

  大约在十多岁时,看了《精变》这部电影,是在坪上屋看的,那天天气有点反常,仿佛电影里的一切就在我们身边上演,一会儿刮风,一会儿月亮没入黑云,电影 的开头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一个恐怖世界,看完这部电影,一个人回家经过岩鹰窠时,本来那个地方就很阴侵,我几乎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上,屏住呼吸过了那块地,直 到见了灯光,才不再担心狐狸精突然从草丛中冒出来。

  还有3D意味的电影就是在马皇冲看《七品芝麻官》,我们穿山越岭,寻踪觅迹,走了 七八里路才找到放电影的地方,这是一户人家的老太太做寿请的电影,因为地方窄,幕布扯在路边的山坡上,很陡,路边有两排杨枫树,那是农村最常见的树,我们 赶到正好开始放,芝麻官骑着一匹驴,藏风露宿地上任,颇有一种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味,一下子让你身临其境,再加上里面有个“老诰命”,因为看了那位富态的老 寿星,颇有点印象,就把她也当成“老诰命”了,所以这虽然是个老戏,我却看的很认真,特别电影里面的几个特技镜头,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下子芝麻官由大变 小,再接着由小变大,还有他的近视也很出彩,眼睛贴着状纸一字一字念白,更为一绝的是抖帽翎,让我们初见的人大开眼界。

  联想到现在流行的3D电影,真正体验一次后,自然而然便想起小时看的这两场露天电影,似乎比这样的3D更有意思。

  二

  那些经典的戏曲电影

  照说小孩一般都不喜欢看那些慢吞吞的戏曲电影,可我对小时候看过的几部戏曲电影几乎部部记得,如《屠夫状元》、《铁弓缘》、《卷席筒》、越剧《红楼 梦》、《五女拜寿》、《七品芝麻官》、《追鱼》、昆曲《十五贯》、黄梅戏《女驸马》等,部部精彩,这说明那时的戏曲工作者是多么认真负责,他们是真正的寓 教于戏,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曲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记得最先看的是陕西商洛拍的眉户电影《屠夫状元》。

  电影一开始便是风雨交加,晦明晦暗,在商洛古道上,忠臣之后遭奸人追杀,逃亡天涯,危难之际屠夫胡山搭救了这一家人。多年以后这个场景还是经常在我梦中呈现,与小时学过的古诗“风夜归人”混淆在一起,成了一个经典场面。故事剧情其实很简单:

  "屠夫胡山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救了一位忠臣之后——党金龙,两人结为异姓兄弟。 党金龙的父亲党秉忠被企图篡夺王位的杨猎设计陷害,党秉忠之妻带着党金龙和女儿党凤英逃走。党金龙化名主文进进京赶考。党金龙高中状元后,竟然认杨猎为义 父,卖身求荣。党母携女进京时巧遇党金龙,党将生母踢翻落水,却被胡山救起,认作干娘。最后,胡山刺死奸臣杨猎,将忘恩负义的党金龙推入河中。胡山加官一 品,党母加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胡山与党凤英结为夫妇。”

  最初看这部电影觉得古时考状元也太容易了,献个宝也能中状元,所以小时我也常常做梦捡个宝贝献给皇帝,自己中了状元的美事。

  其实创作者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就是为了宣扬要做好人,不要像剧中的“读书人”那样,(改革开放之初的读书人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还是免不了被一些艺术 作品拿来做反派鞭挞)一旦得势,忘了根本,卖身求荣,犯下残害生母的悖逆大罪,相反那个普通的屠夫义薄云天,重然诺,乐于救人,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或许 他献出的宝正喻示着他那颗淳朴、善良的本心。

  这样的故事永远不过时,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善良、淳朴、义气更值得人们尊重。重看这部电影,真是给人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难怪那年接受同学的盛情邀请,到商洛山一游,最先想到的便是这部儿时看过的电影。

  《卷席筒》是在我们家不远的长塘湾看的,伯父那个老戏迷因为没赶上,第二天特意找到我问剧中情节,还好我还能回答个一二,没让他失望。

  让我们重温一下这部电影:

  曲剧《卷席筒》舞台版剧照

  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大影片中的主人公张苍娃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少年,他从小失去父亲,跟着母亲嫁到曹家。可是心术不正的母亲害死了曹老爷,并嫁 祸于曹保山之妻张氏。正直的苍娃为了救出嫂嫂张氏,一人承担了杀人的罪名,被判斩刑。幸亏新到任的巡抚是苍娃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苍娃获救。他 接来了嫂嫂张氏,一家团圆。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这脍炙人口的《卷席筒》唱段,几乎是家喻户哓。人们想起了《卷席筒》,就想起了河南曲剧;想起了小苍娃,就想起了海连池。《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小苍娃也就成了海连池的别名。

  还有《五女拜寿》,每次看都看得眼泪兮兮的。嫌贫爱富、患难见真情,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剧中演员表演浑若天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很遗憾,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似乎再也没看过那么好的戏曲电影了,但是业余生活中却渐渐养成了对戏曲的强烈爱好,虽不会唱,但喜欢看,央视的戏曲频道成了 我的最爱,里面的经典重播仿佛时空倒流,又把我们带到那个“峥嵘岁月”。至于后来看的好戏,似乎只有区区几部,如《廉吏于成龙》、《锁麟囊》、《瘦马御 史》以及韩再芬版《小辞店》、白先勇先生一手打造的昆曲《牡丹亭》等等,八十年代那真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代啊。

  三

  战斗片中的异类

  男孩子最喜欢看战斗片,这是大家的通病,记得看过《战上海》时,班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汤司令到”,没办法大家还是喜欢 这个大反派的威风八面。所以后来看《佩剑将军》时,别的都忘了,只记得主人公穿的那身英气逼人的将官服。

  看战斗片,我们最喜欢的是八一制片厂那个金光闪闪的五角星,真的是万丈光芒,令人心潮澎拜,一下就把你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

  看了那么多的战斗片,看则看矣,时过境迁后,印象较深的是《解放石家庄》,里面的侦查兵带着树叶帽潜伏的情景很生动,这一招都被我们学了,玩打仗游戏时,大家因地制宜,摘了到处可见的杨枫树枝,织成树叶帽,我们也就成了威风凛凛的解放军了。

  八十年代的电影界人才辈出,他们一定觉得那种千篇一律的战斗片看的多了,大家也会审美疲劳。所以带点江湖色彩,带点武侠情 节,带点英雄美人的另类战斗片应运而生,其中《白莲花》、《黄英姑》一下子把我们迷得颠三倒四。记得看过《白莲花》后,班上一阵“白司令”的乱叫,要是讨 厌谁了,他就非“马猴”莫属。而让我一直迷糊的是“白莲花”不一定牺牲了,电影最后不是让那匹马一直在奔腾吗,我想那匹神奇的马一定会带着美丽的女主人公 越过悬崖,再次与肖团长相会。当然这只是小孩的一厢情愿而已。多年后看到真的“白莲花”(吴海霞)出现在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谈起拍摄这部电影从马上摔下 来的历险故事时,还是为之倾倒。

  至于《黄英姑》,只记得那句著名的台词,“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四

  那些惊悚的侦破、反特片

  《黑三角》

  七八年,国产,反特片。故事编的有趣,尤其是画报上的三个小黑三角,里面有接头人的照片,非常有趣……

  经典记忆:凌元在钥匙孔偷窥的眼睛,成为当时恐怖的代表……

  凌元:冰棍,奶油冰棍……

  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台词之一。大街小巷广为传诵,看到卖冰棍的老太太就带着怀疑的目光……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啼郎(接头暗号)”。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虽然跟剧情完全不搭调,但优美的旋律广为流传……

  《特高课在行动》

  说老实话,我看不出最近这些年的电影如无间道,谍影重重有什么与众不同,在这些电影里能看到的东西,特高课在行动里都可以看到。开篇阴森的脚步声中,演 职员表以一种翻阅旧相册的独特的方式展现,让人不免想起<<405谋杀案>>的开头,而独具色彩的电影配乐,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个 是抗日的电影,跟鬼子进村的音乐相映成趣。最后男主角跟45号在密林里的精彩打斗,一点也不次于日本电影罗生门里的密林穿梭段落。而电影最后的段落,又完 全跟开头相同,展现了地下工作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让我想起了<<开枪为他送行>>里说的话,“你们就是插在敌人心脏里的尖刀,插得越深,敌人离死亡就越近。”

  <<405谋杀案>>

  毫不夸张的说,《405谋杀案》整个悬疑故事的设置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对细节的处理,应当说是炉火纯青了。

  故事末尾情节的翻转有些让人不寒而栗,身边的助手、领导竟然全是虎狼,老侦察员瞬间成为了孤独无助的弱势人物——所以说,《405谋杀案》的这个剧情安排既照顾了老侦察员银幕英雄的形象,亦不违背悬疑片的一般公理。

  《保密局的枪声》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站着进来,躺着出去。在当时真是风靡一时……、

  《蓝盾保险箱》经典记忆:非常可笑的保险箱。据说拨错号码保险箱就要爆炸。如果用这样的保险箱放钱,万一拨错号码,比被小偷偷了还倒霉……

  《路漫漫》里面有首经典歌曲《送战友》当时传唱大江南北,男孩子一般都会哼几句。

  里面还有一个假小子女生让人过目不忘。

  再就是那美丽的西双版纳深深刻入脑海,直到前不久圆了这个梦,现实与电影神奇地交汇,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谐感。这或许是边陲之地的幸运吧。

  还隐隐约约记得看过一部反特片,里面有个女特务叫查米兰,很美丽的名字,因为读小学时的班主任老师换了一位姓查(实际读zha)的女老师,她一反前任老 师的严厉,对我们很温和,总是轻声细语,结果我们这些吃硬不吃软的家伙看了这部电影后,不知是谁给她取了查(读cha)米兰的外号,在班上风行一时,至今 还记得,至于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什么内容,却没有多少印象了。

  还看过记得名字的这类电影有《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地下尖兵》、《智截玉香笼》等,刘晓庆演的《神秘的大佛》也有一种惊悚的味道,其中那个老道士杀人的镜头让人不寒而栗,另外印象较深的就是刘晓庆那一身侠女式的打扮。

  五

  那些精美的传说

  《刘三姐》那优美的唱段与天下独绝的桂林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似乎刘三姐成了桂林山水的名片。

  《阿诗玛》一直把它当成蒙古族的民间传说,多年以后才知道是路南石林白族的传说。

  美丽的山水因为这些传唱不衰的传说更显得生机勃勃。

  《天仙配》、《梁祝》等经典都有这样的效果。

  《马兰花》好像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童话片,最符合小孩子的心理,而且里面还有一首简单易唱的歌曲,那时的女生一边唱这首歌,一边玩着跳绳的游戏。

  《追鱼》则有一种迷离倘恍的神话感觉,一下子上天,一下子入海,特别是鲤鱼精脱鳞的片段让我们印象深刻。

  还有《五朵金花》带有一种现代版色彩的传说。

  六

  灵光乍现的外国电影

  记忆中看的外国片很少,似乎都没看懂,不过对那种异国情调,异域风采还是留下深深的印象。

  比如《铁面人》,一直没看明白那个人怎么成了铁面人,后来怎么又做了国王。

  至于《侠盗罗宾汉》则让我们头次见识了外国的侠客,很新鲜的感觉。

  好像还看过《卡桑德拉大桥》、印度的《流浪者》,还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人迷惑的是到最后还不知道片中的瓦尔特是谁。

  七

  最难忘的一次观影经历

  那是一个早春天气,多雨湿润,正是春耕农忙时节。不知在哪里得到消息,听说岩头屋放电影,那是我们的本家,可能也是一位人家做寿办酒,我们黄昏时就赶到 了那里,等到天黑,就开始放电影了,可刚一放,老天爷就下起雨来了,慢慢的雨越下越大,电影只有停下来。大家都跑到屋檐下躲雨,躲了一阵,雨停了,电影又 接着放,这样停停放放,电影一直放到晚上十一点多才放完,轮到我们回家才发现外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几个都没带手电筒,怎么办,只有就地取材, 打火把了,我们从那户人家的猪栏里扯了几把稻草,然后用接力的方式点起火把,好容易撑到离家不远的上满大丘,火把已经全部用完了,这时天上开始电闪雷鸣, 马上又要下雨,我们必须赶在这场急雨面前回家,过了那个小水塘,我们才知道陷入一条泥巴路,那条田垄上农人刚刚铺上一层烂泥巴,我们泥足深陷,又惊又怕翻 越这条淤泥路。然后狼奔豕突一般跑回家,还好万幸没淋上随之而来的大雨。

  至于那天晚上放的什么电影,却一点也没有印象了。

  八

  寻找电影的晚上

  没有电影的夜晚,我们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串,捕风捉影,去寻电影看,记得有一次经过好几个大队,走到离我们家七八里远的七洲村,结果什么也没有,走了一夜的石灰路。

  这次失败的经历后,我们一般很少走这么的路找电影看了。

  顶多跑到黄家边那个山坡上去听声音,要是确定没有放电影的声音,就直接回家。

  九

  关于少林、武当的事儿

  《少林寺》应该是我们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说起来不属露天电影的范畴,但无疑这部电影是那个年代的最流行且最好看的一部,82版《少林寺》我们这里 大约83年开始上映的,电影院盛况空前,几乎万人空巷,很少有的壮观场面,这部电影没辜负大家的期望,武打、少林寺风光、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动听的主题 曲、美丽的女主角,(自从出了个白无瑕,那时的男生都把她当做了梦中情人),无疑是那个年头的巅峰之作,从而拉开持续多年的武侠热。

  后来蜂拥而至的《少林小子》、《武当》、《武林志》、《神州擂》、《木棉袈裟》也不乏佳作,让满腔激情的我们陶醉在荧幕的灿烂江湖中。

  十

  俱往矣,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下半期,我们读初中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以及电视的降临,看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再后来读高中的时候,虽然也经常有露天电影看,但相对比较丰富 的业余生活让我们对露天电影不再那么一往情深,(高中时看过印象较深的好像就是最初看的《罗马假日》和《中学时代》),我们逐步迎来电视时代。儿时追看露 天电影的经历渐渐成了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