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记忆》前言
盖 生
二十年,恰好是五分之一世纪,也至少是一个人有效的社会生命的一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们各奔东西的时候,没有谁去设想二十年以后的事,因为它太遥远、太漫长,而我们又都很年轻。弹指一挥,二十年悠然而逝,如今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命运把我们驱赶到天涯海角,沧桑岁月在每个人脸上刻上深深的年轮。其间,有的已成为大学校长,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商界新贵,有的成为著名律师,有的成为教授、官员、特级教师……当然,也有的在平凡的教学岗位,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着心灵的土地,播种着爱心,收获着拥戴。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已提前退休。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相聚在母校,尽管大家身价不等,实力不同,但每个人都以珍藏的记忆去消解眼前的陌生:一句句准确的唤名,激起一阵阵惊喜的欢呼和片片掌声。没有人还记得当年的恩怨,也没有人在意当下的差别,此刻,大家只认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七八三班的一员。
于是,时间发生逆转,历史在此聚焦,仿佛二十年前就在昨日:记忆在恢复,形象在叠印,距离在消失……喜欢高谈阔论的仍然不断争夺话语权,沉默寡言的,仍然热心于倾听……当年的顽皮,转变为机智幽默,习惯性的矜持,已融进更多的宽容。爱说的就尽情地说吧,爱笑的就纵情地笑吧,因为这是压抑了二十年的释放,扭曲的本真第一次全面回归。沉重的社会身份,官场、商界应酬性面孔,同事间习惯性淡漠与距离感,在此全部被这一阵阵笑声所悬置和颠覆。
但二十年,毕竟是个不容质疑的存在,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重温旧梦时,尤其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尽管眼前高楼林立,芳草萋萋,连人工湖的面积也扩大了一倍,但它们变得是那样陌生。当年象工棚一样简陋的共一、共二,尽管冬天寒风凛烈,夏日热似蒸笼,却都曾给我们留下温馨的记忆,后面的杏林空地,曾是我们读书聊天的最佳场所,中文小楼的灯光,曾唤发我们迷离的梦想……如今,人非物亦非,想来不胜感慨,亦不胜凄然。
于是,这感慨和凄然,置换为酒宴上的豪饮和醉后的欢歌,以及彻夜的长谈。
二十年来,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天各一方,现已人到中年,青春不再,多少失落,多少不平,多少焦虑、多少思念,多少疑惑,都要在此倾吐,确证、解密。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理解一切、宽容一切。在被实用、利害、矫情、伪饰重重包裹的当下,同学之间才是人性本真的栖居地,这里没有修辞,没有虚构,没有伪做,完完全全的真情叙述。于是,它感动了上苍,在十有九、八的雾雨季节,我们看到了长白天池的真颜。在山下,还曾阴雨菲菲,到山上,太阳竟拨冗照见。
陆续的分手,一次次收紧惜别的心,激情在递减,惆怅却渐增。大家都明白,相聚是短暂的,分别是永久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更珍贵。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当下社会关系银行里,只有同窗之谊才能抵制岁月的消解而与时增值。这次的分别,是为了下一次再聚,七八三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