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秋菊不同时
春兰秋菊不同时
在过去,每当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时,农民革命就会发生,而且很快争夺天下的军阀混战也很快发生。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不仅人的生命难保,即使保住了生命,也会因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为了保住性命,逃进深山老林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要逃得越远越好,所逃的山越深越老越无人知晓越好。 清初宁都文学家魏禧在古风《萧孟昉初营膝寓予适来客赋二百二十四字》诗中,就指出了这种悲惨景象。在明清易代的动乱岁月中,有识之士是怎样生活呢?“兵火归来颇荒落,隔江暂住旃檀林。”各地都在打仗死人,各地都荒芜寥落。当诗中的主人公从战场归来时,他只能暂时借住在“旃檀林”中。“旃檀林”是什么地方?显然是人迹罕至之地,这里山高林密,“欲试前山高不高,自上梅梢俯寥廓。”这里只有幽溪孤城,“大江莽荡小溪清,晴林隐隐见层城。”他们的住房更是隐蔽幽静之地,“更结幽房二三个,春兰秋菊间茅亭。”在战争年代,不仅一般百姓的性命难保,就是国家的优秀人才也性命难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一大批文化精英聚集在“左联”工作,他们写文章攻击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但他们却因此性命难保,他们经常有人牺牲在文化战场上。鲁迅就多有诗篇用来悼念文化战士,如《悼杨铨》诗是这样写的:“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在那样的年代,人的生活豪情是会减少的,它的去留和花开一样来去自由。只可惜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尸体,泪洒江南雨是那样的想不到。现在又到了为中国的老百姓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大英雄而哭泣了。
所以说,在战争年代,保住性命成了人们最高要求,至于其他的事情是绝不能再想的。关于这一点,可用鲁迅先生的《偶成》诗做证。鲁迅在诗中说:“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冬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在上世界三十年代的动乱岁月里,军阀混战风起云涌,农民战争也在积极进行。在这样米珠薪桂和朝不保夕的时期,人民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放在两件上:一是参加战争,二是保全性命。战争需要人参加,所以国中大部分优秀人物和身强力壮的人都去打仗了,剩下来的老弱病残者在家里种田经商,他们身上还有繁重的赋税徭役任务,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日的生活倒悬在梁上。至于从事文化创造工作,那是无人敢做的事情。鲁迅在1932年3月3日给沈松泉写了这幅“文章如土欲何之”的对联,以况当时他自己的人生际遇。后来鲁迅又把这幅对联改成了上面这首《偶成》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大意应当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人民过着倒悬一样的痛苦生活,还有谁会去关心文化生活呢?在这种时候,文人的文章是不值钱的。文章不值钱该到哪里谋生呢?鲁迅想到的是在国外日本的优越生活。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文场是那样的荒凉,就像花圃一样寥落,因为春兰和秋菊不会同时生长在一个园内。
由战争我想到了腐败,在当今社会,腐败带给社会的危害不亚于战争,战争会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文化凋敝,腐败的危害同样厉害。比如,当地方腐败到来时,贪官不会重视文化建设,也不会重视物质生产。他们只关心个人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就一定会引起经济危机和生产停止。因为只要老百姓听到腐败,他们就会停止手中的工作,他们憎恨腐败就像憎恨毒蛇一样,可是又不敢站出来反对,于是只能采取暗中斗争的手段。他们在家里怠工坑税和停工停产,于是社会经济因此而出现危机。在文化方面,因为无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于是文化人的生产积极性就削弱了,想搞创作的人也会偃旗息鼓。百姓不从事物质生产,文化人也不从事精神生产,人民不再购买文化商品了,于是文化萧条也就发生了,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比如,宁都近年来集结了一批文化优秀人才,可他们的处境堪忧,文化人吃的是糠,无文化者吃的是糖。有文化者受无文化者统治,文明人受野蛮人排挤。现在宁都的文化萧条到了最低点,但愿这种状况能得到上级的重视。腐败等于战争,战争等于腐败,这是每个有先知的人都看到的事实,但愿这个事实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