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察觉不出青黄不接
再察觉不出青黄不接
记忆中的青黄不接是指夏天稻子尚未黄熟、农家灶间铁锅里烧滚了水等米下锅的时节,具体的时间是6、7月间,过端午节之后那段饥饿难耐的日子。青黄不接的那个岁月,为了救人命,我记忆中的某个生产队长曾冒天下之大不韪吹哨子叫社员割青禾,把铁定的“七月十五日新谷登仓”往前挪动了数日。
有人说,现在再察觉不出青黄不接了。今年7月6日(农历6月初10),按理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但是我们光煜公游氏就在那天隆重地举行了“重建石芫沙洲游氏宗祠、族谱续修启动、敬香庆典仪式”。庆典仪式当天就收集到重建宗祠的鸿丁集资和宗爱捐款达40多万元。一个鸿丁1200元的标准不算低吧,一户人家四五个鸿丁就要五六千块呢,有许多人家交清了;至于那捐款的,有个宗亲捐出59990元……虽说“族群的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但也要人家拿得出手吧!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候都在计谋着籴谷借米渡春荒,谁还有这个闲钱闲心来应付这种事情呢。
时代进步了,经济水平上去了,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自扰就觉察不到青黄不接的滋味了。今年,为给最小那个孩子办婚事,一些理所当然的费用自己一时筹措不足需要问别人借点来填补缺口,当我试探性问本组一个曾经有过经济来往的人借钱的时候,对方很爽朗的说拿一万去,并问够不够呐,其实这个数正是我想要的数字,因为从一个人身上借多了,到还时还更困难些。缺口不够填,再问几个人就是。习惯中春夏不借钱的套路,在如今也不再为“套路”了。这自不用多表。
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朋友在谈话中透露出怀念农家生活的情怀。“问题就是几十年没下过田了,忘记了。小时候我是种田的能手。所以现在看到你写的这些有关农家生活的文章感到很亲切。”这是朋友的原话。说起干农活,在这个层面倒显现出“青黄不接”来了。这点真的不假,就拿本人来说,家里还种着963平方米(1.5亩)水稻田,那是上等的良田啊,三个孩子都在外工作,回家的日子也净是双休、节假日,是回家做客的,地里那繁重劳累的农活是不会叫他们去干的。再说了,他们有那么点孝心想帮父母老人减轻点农活的劳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自小读书、毕业后在外工作农活也不会干啊!每年春耕在即也还是要我本老汉早早起来赤脚下水田去作田绳(打田埂)哩。这种青黄不接更令人忧虑:将来,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
前几天参加我县客家诗词楹联学会组织、茅店镇党委政府主办的“振兴梦、百姓情”诗歌采风活动,看看采风的队伍里全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人为数甚少啊。我就想,我们现在的诗词楹联队伍是不是也存在某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呢?还有,今年9月份,我们这个40多人的乡机关又分配4个大学生来充填乡干部的队伍。年轻大学生有知识有朝气,但具体到走村串户去做农民的工作显然还很生疏,在这个层面上,也是令人忧虑的“青黄不接”啊!
再觉察不出青黄不接,这显然是一个不很全面的定论。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的许多“青黄不接”,仍然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正视去化解。
笑铀
20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