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看秋

发布时间:2024-08-03 12:16:36

  看 秋

  贾奉忱

  前些天,回老家帮岳父一家摘青枣时,他煞是郑重地跟我说:“今年青枣快摘一个月了,我一直小心看管,不过还没发现咱家的枣让人给偷过。”我漫不经心地说:“那是,这年头谁还偷枣啊,枝杈带刺的,赶早摸黑的,工地上,厂子里,哪里干一天不挣百八十块啊。”

  一树树青枣在枝头泛光,零星的赶红的枣儿在绿海中好似点秋之笔,望着这绵延无际的枣园,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童年。

  大概还是我八九岁时的囧事,时节应该是五月份,枣儿刚长到琉璃球般大小。一次,我跟玩伴一起去打猪草,看到筐里有点成绩时,我们就起了玩心。旁边的枣树就成了我们的撒野对象。我俩各自攀上一株枣树,那样子像是孙猴子进了蟠桃园,摘一个咬一下,扔了,摘一个尝一下,抛了,其实枣太小,也还没甜口。最后,我们争着摘枣子当子弹,热闹地打起了“枣仗”,不一会儿,树下已是青枣遍地。也许是欢笑声太大,枣树主人跑来,我们仓惶逃窜,怎奈小嫩腿最终没能跑过大粗腿,主人扭住我俩一阵大骂,害得我俩差点得让家长领回去。

  “要是枣儿熟了,你们吃到肚子里也算是,唉——”,至今我还记得他的一声叹息。

  看来,庄稼结果实了,就得看着,不防着大人偷窃,也得防着小毛孩子糟践。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田寡妇看瓜》,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土地改革让人们有了田有了吃,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许,文章反映的是解放前的事,存在时空的差异,可当时我就会简单地纳闷:怎么土改让老百姓有地有吃不用看瓜了,可俺村里怎么还有偷庄稼的事呢?怎么看秋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的呢?

  看秋,的确是件慎重、隐秘并且高于一切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像我母亲这样的老年人而言。母亲常跟我说:“庄稼地里的东西,都是伙着哩。”那意思是,你种瓜未必能得到瓜,种豆未必能收了豆。所以,树结果了,藤挂荚了,得看照着,得紧守着,小心第三只手不劳而获。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地是按产量不同分期分到户的,所以,对于一家一户的责任田来说,常常是村东一块,村西一块,岗上一块,坡下一块,零零碎碎的。看庄稼,那是要打游击战的。在家里数着我最小,因此,跑东跑西的事,常常落在我头上。我十多岁那几年,一到秋天,母亲就会把我支得屁股不着地,好像隔一会儿不看秋,家里就会遭贼一样。好在我感觉到地里看秋,跟其他农活比起来,憋不着,累不着,东窜西跑,还算是一件不错的差事。

  先长红的或者个儿头长得出奇大的枣儿,自己是难免要时不时地尝尝鲜的。坐得实在无聊了,树下的花生拔下一棵来,尝尝熟了没有,也是常有的事。至于偷偷带上火柴,点堆火烤红薯,烤花生,那就是极其奢侈的事了。还有,看秋,也给我开辟了一个趣味无穷的精神世界。搂上家里砖头大的收音机,走到哪里听到哪里,眼前看的是有些腻歪的乡下风物,心里梦的是五彩缤纷的外面世界。最是给二姐家看枣的那几年,她家承包的是成片枣园,不用东奔西跑,我就卷起在学校订的《语文报》,还有从各处搜罗来的报纸,找一处坐着舒服的树杈,在树上一晃悠就是半天。

  后来,年龄最小的我都长大了,孙子们也翅膀硬了,当母亲一让去看秋,都是支支吾吾,推三躲四——对这种子虚乌有的事,不当面顶嘴就不错了。但是,母亲似乎一不看秋就有心病,“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嘛,对这种你退我进的事,母亲一定要做到未绸缪,自家的农活儿一定要劳而有获,一定不能让一些人不劳而获。求人不如求己,别人支不动,七十多岁的母亲只好自己去,儿女们不管谁家的秋,只要她认为该看,就总是一马当先。那年,二哥家的晚桃子丰收了,掉得地上都是。正是烈日当空的中午,母亲一个人要在桃园里呆到2、3点钟才步履蹒跚地回家。秋夜里,寒气下来了,母亲才打着萤火虫的“灯光”摸到家。

  又过了几年,母亲老了,实在走不动路了。不管谁家有桃、有枣、有菜园,也不去给他们看秋了。这几年,家乡的农机越来越厉害了,农民的产业意识也越来越强了,突击完农活就返城、返厂的兼职农民越来越多,甚至主业在村的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到邻近的厂子干钟点工的到处都是。农民的时间也越来越值钱了,掰棒子,刨花生,收红薯,割谷子,过去要过至少一个半月的秋现在不到半个月就能鸣锣收兵了。地里不再是清一色的花生啊、红薯啊什么的,修苗圃的,种药材的,五花八门,看来农民们已经会瞄准市场了。我还听说,邻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起了5000亩土地,正在建设集旅游、采摘、加工、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孩童们是不再忙着去庄稼地里看秋了,他们说:“太OUT了。”大人们是不会在庄稼地里闲晃荡了,他们说:“伤不起。”莫非,这老人孩子热闹看秋的现象真的会消失了吗?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