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以书相伴》
有一种享受是读书,有一种美丽是宁静,有一种境界,是诗意地栖居——题记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想要找一处安静的小屋,门前有花有草有小溪,最好再有一棵大大的枫树,树下支一张石桌,放几把凳子。
闲暇的时候,静静地坐在树下的石桌旁,沏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享受着清新的口气,体会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滋味。
到了秋天来临的时候,枫叶红了,菊花黄了,桂花香了。就坐在石桌旁,看着满地的红叶,吟诗作画,真可谓诗也飘飘,人也飘飘。
也喜欢在“人散后,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在小屋里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幽帘,门前盛开的桂花香味穿过门缝,沁人心肺。灯下,我独坐案头,持卷低吟,在花香与书香的氛围中,一洗尘心.
是啊,以书相伴,是热闹中的静虑;与书结邻,是宁静中的升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许多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和乐趣。
当我们把读书,渐渐养成为一种习惯,就如同阳光洒进了心灵。她拉开了心灵与现实的距离,让心灵在温暖的阳光下漫步。
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不一样的书,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她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记得小的时候,极喜欢读书。最早接触的书是《青春之歌》,书借来的时候,已经发黄了,也没有书皮了,连四角都卷起来了。
看完这本书后,很是迷恋里面的林道静。有时也把自己想象成林道静,求母亲给自己剪一短发,捧上一本书,静静地坐在里屋,装出一副很娴静的样子。姐姐们就笑我说;“看看!看看!我们家的道静,多优雅,多美丽。”惹得父母直笑。
有时,母亲怕我看坏眼睛,常常会把书藏起来,可为了看书,我会把家里翻个底朝天,最终书还是被我找到了。
上了初中,借同学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里面保尔,柯察金深深地感动。那时候,好些书都是禁书,只有偷偷地传阅,偷偷地看。保尔勇敢、坚强,相信自己的力量,并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成了我心中一时的偶像。
还有看《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里面的吴运铎,让我觉得他很是伟大和不平凡。他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三十七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运铎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了二十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能以顽强毅力的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每每看到吴运铎身受重伤,仍然坚持工作的时候,我都会被他的精神感动到流泪,看到他伤的那么严重,我也会深深同情。
当然,在偷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曾被老师同学发现过几次,没收过几次,可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的一个好老师,他也酷爱读书,经过几番纠结,最后还是一次一次将书还给我了。
那个年代家里姊妹多,生活困难,有时为了省煤油,省电,就和和朋友,跑到父亲单位的会议室,火车站的旅客休息室,广场灯光下看书,吸取了不少营养。
记忆最深的就是,有时晚上想看书,就等父母睡着后,偷偷打开手电筒,躺在被窝里看书,为这事母亲没少说我。
后来,怕父母发现,就用被子蒙上头,钻在被子里偷看,有时在被窝呆的时间长了,气憋得不行,就赶紧钻出被窝透透气,然后再钻进去继续看。
想想最好的,还是月下读书,不用油,不用电。像古人一样,寻一处地方,坐在明亮的月光下静静看书,该是一件多惬意的事。可我这人生来胆小,晚上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敢出去的,也就没了那份清净和雅致。
参加工作后,电是方便了,也有了小台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学习也越来越方便了,看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了。慢慢地,有了智能台灯,灯光可调节,可大可小,还带有小钟表,挺好的;再后来,又有了电话,电脑,电子刊物,看书就更加方便了。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发现眼睛有些花了,再看书就有些吃力了,再说,有时也嫌带着花镜太麻烦,所以看的书就渐渐少了起来,而拿起笔写起文章,却与日增多。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毛主席也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是啊,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以书相伴,是永恒的栖居。向往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静;躬身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淳厚,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在“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的禅意中,回归生命的本体,在心灵的深处,向诗意虔诚地皈依。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
以书相伴,独享着这份书香,这份怡然,这份恬静,这份泰然、淡然、超然的情趣,谁说不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