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圆梦之旅

发布时间:2024-08-13 23:25:28

  1979年5月,我调入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担任善本书库管理员。那时的我只有24岁,正是大好年华。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我也有青春梦想,但不是当专家学者,只是想干出个模样!

  记得第一次走进善本书库,我随着前任管库大姐穿行于一列列深绿色的钢制书架中,听大姐:宋版、元版、明版……,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着,说故事般娓娓讲述着,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从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洋洋12万册古籍善本中,我真正理解了中华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含义;继而,不禁暗自赞叹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对先人们历尽兵燮水火将距今几百上千年的古籍保存至今更是肃然起敬;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圆梦的萌动也泉涌般从心底汨汨而出。那一刻,我如迷茫于大海的行船发现了航标灯一样,隐约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坐标,圆梦之旅将在这里启程。

  从那时起,我在老先生们的指导下,先后选读了一些文史类及与古籍版本、古籍保护有关的书籍,如《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说文解字》《古代汉语》《汉印文字征》,还有《书史》《书林清话》《古籍版本考证》《古籍版本鉴定丛谈》《篆学今议》《篆刻入门》等,并订阅了《文献》《读书》《书法》等刊物,像破土而出的幼苗那样从中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所需养分。一些必备的常识如:宋元明清年号、四角号码口诀、天干地支、时辰节气等已是熟记于心、运用自如。馆藏如《铁琴铜剑楼书影》《嘉业堂书影》《皕宋楼书影》《万卷楼书影》等,更是记不清翻过多少遍了。除此之外,我把善本书库作为学习古籍版本知识得天独厚的实践课堂;在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库房通风、卫生清洁、善本安全的前提下,一心扑在了那里。一年多的光景,我已将馆藏近百部宋元和明嘉靖前刻本,从版本的角度大致翻阅了一遍;一些宋元珍本则反复揣摩,做到心领神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0年底,部里组织了一次古籍版本知识考试,作为书库管理员、工作资历最浅的我,竟然脱颖而出,一纸夺得了“状元”。从那时起,主任给我加了任务:管理书库之余,每天完成3部善本书的鉴定。担子虽然重了,但我却如鱼得水,圆梦的空间更广阔了。

  1981年初,我在对原定明初刻本《自警编》复查时,发现其与馆藏宋刻《自警编》多有相像之处。经反复核对与考证,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中,去伪存真,最终确定两部《自警编》均为宋端平元年九江郡斋刻本;区别在于:原定明版《自警编》是原刻原印但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作伪处理(以残充全)的本子,而宋刻《自警编》则是经过校订、修改、补刻后的印本。之后,我撰写了《馆藏宋刻自警编著录考》,先后在辽宁省和东三省学术研讨会宣读、交流,并发表于《图书馆学刊》。

  1983年初,已经担任专职古籍鉴定员的我,开始着手蒲松龄稿本的研究,先后赴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蒲松龄故居纪念馆,有幸亲睹了已是稀如星凤的蒲松龄另几种手稿;走访了蒲氏几脉后裔,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馆藏两部聊斋手稿的流传及入藏经过》《蒲文珊与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分别发表在《图书馆学刊》《山东图书馆季刊》。之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翻阅了近百种古籍和史料,澄清了几百年来蒲学界对蒲松龄手稿《聊斋杂著》疑为《农桑经》《虫草篇》或《齐民要术》的讹传,查明了手稿中所录500余条文字资料的具体出处,随之撰写了《蒲松龄辑录聊斋杂记考》,发表于《图书馆学刊》。1987年,辽沈书社影印出版《聊斋杂记》,邀我为其撰写了5000余言的出版说明。

  在古籍部工作的8年里,我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近20篇有关古籍研究的论文、文章;在对馆藏蒲松龄手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学术成果,甚至在蒲学研究领域还有了一点知名度;在对藏书印的识别上也是学有所长,不经意中已被部内同行甚至老先生们称之为“小老师”。1985年时,我受聘为古籍部副主任。

  1989年,我调省文化厅工作,万般不舍地别离了多年培育我的那方沃土和朝夕相处的古籍。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那段圆梦之旅,才使我前行的脚步在日后的路途中一刻也没有停歇。20多年里,我先后有30余篇图书馆事业和公共文化管理方面的文章、调研报告、课题、征文发表和获奖;并先后荣获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称号、省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连续3次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共产党员,13次评为厅机关优秀公务员。2010年被文化部聘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

  时光如梭,从我迈入善本书库那一刻起,35年过去;尽管头上增添了些许白发,面颊留下了岁月印痕,然回首往事,每每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相伴而生,令我倍感欣慰。曾有人说:“一棵树,只有根系纵横,蜿蜒错杂,在地脉高低之间,汲取不同的营养,才会发繁茁壮,方有参天之冠。”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穷及一生也很难找到惊人之举,更没有华彩乐章;能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圆了青春的梦想,进而实现了自身价值。而烛照我前行、激励我向上的,正是让我魂牵梦绕、不惜为之抛舍青春的中华古籍。

  (秋实于2014年5月15日为全国“我与中华古籍”征文而作)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