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家乡巨变

发布时间:2022-12-22 06:30:27

  同志,你是否了解我们豫南农村的现状?你是否想知道目前农村改革的战绩若何?假如你尚不知晓的话,那好,我就把我村近些年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你,让你也同样分享幸福吧!

  在地处黄淮平原的豫南洪河之畔,有一个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的偏僻乡村——新庄,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从记事那天起,我村就是个土质瘠薄、交通闭塞、低洼易涝、十年九灾的穷窝窝。上世纪发生闻名全国的“信阳事件”时,我村原有100多口人,到了1960年,除饿死的外仅余52口人。后来经过“人民公社”的修养生息,尤其是经过“史无前例”的“文革”十年和”75.8"特大洪灾,粮棉没“上纲”,人口发展倒是翻了两番,而群众生活却到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境地。再看那家家户户,真是“泥巴房子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每个当家人的眉头啊,整天都皱成“s”形,滔滔东流的洪河水也仿佛如泣如诉着村民们长久的哀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春风拂面,吹得家乡的人们扬眉吐气,心花怒放;似战斗的号角,催促人们冲破传统旧农业的羁绊,甩开膀子迈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大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进!

  1979年春,我村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始推行联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一扫解放后30年生产上出现的“队长敲破钟、社员上工一窝蜂、出勤不出力、集体干活大呼隆”现象,管理加强了,干活出力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到秋后的分配指标也直线上升了。往年人均分粮百把斤,这年人均分粮3百斤,口粮基本自给,全村200多口村民第一次舒心地笑了。

  到了1980年,我村干群在上年尝到农业改革的甜头后,又彻底地放开手脚,大胆地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俗话说:“联产如联心,黄土变成金”。怪不得有人形容道:“骑洋车(自行车)、戴手表,下班就往田里跑”。昔日里,那些出了名的“懒汉”勤了,“赌棍”干了,连多年的“新媳妇”也下地出勤了!

  是啊,我村村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他们把压抑了30年来的劳动积极性, 一下子就犹如火山般地爆发出来。看吧,家家苦战责任田,户户想法夺高产;昔日“坑塘”“卫生地”,今早粪肥堆满川;良种播种科学化,精耕细作搞实验;浇水治虫勤间作,“三伏”棉田战犹酣。春华秋实,星移斗转,经过短短5年的勤奋努力,我村不仅口粮成了“大囤尖、小囤流,而且当家人腰里揣着“十块头(十元钞票)”。向国家贡献商品粮十万斤,棉二百担,一年贡献就等于“文革”的十年,往日那“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仅仅解决了温饱这不是家乡人民的心愿,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党中央上世纪八十年代和进入21世纪,各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仿佛是指路明灯,照亮了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好似远洋航船的舵手,引导着他们乘风破浪,奔向通往建成“小康之家”的富裕之路。

  改革30多年来,他们正是因为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抓住机遇,埋头苦干,种地打工,各显神通,所以才有了原始积累,才发生家乡巨变。再看已有400多人的今日新庄:“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通话有手机,电视家家有”;“水泥道路通村头,天阴下不用愁;红砖瓦房变高楼,吃穿住用不用愁”。“种地有粮食补贴,住院看病能报销(新农合),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出行有电动摩托车,甚至有私家轿车”“种田机械化,饮食营养化,穿着时装化,生活电气化”,城里人有的我村村民几乎都有,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这真是:三中全会如春风贯耳,一号文件似致富法宝,家乡人民敢想敢干,山山水水眉开眼笑!

  同志,以上我向你讲述我的家乡——新庄,那不过是我们豫南千千万万个普通乡村近年来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君不见,我国广大农村,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由传统农村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改革大潮,在中南海送出的阵阵强劲春风吹拂下,不正推波助澜、卷起狂飙、掀起巨浪吗?愿我们都做改革开放时代的弄潮儿吧!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