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写人散文

娟子

发布时间:2024-08-11 06:43:55

  娟子离开久长了。

  娟子是我的部下,却也是我亲自把她送走的。她作为西部志愿者到久长工作快两年了,一直在我的身边,应该说,她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不管什么工作,交给她都是放心的。但她终归是志愿者,我们镇里要招考的职位因只能面向在职教师招考,她不得不报考其他地方,后来,被花溪区久安乡中心小学录取。她考试的分数很高,和第二名相比已是高出三十余分,本来以这样的成绩是完全可以考上花溪区实验小学的,但是她急于找工作,过于谨慎,只报了久安小学,打个比喻,她是用上北大的成绩读了贵大。

  娟子从未到过久安,成绩出来后,我特意带娟子去了一趟久安。久安是花溪区的一个乡,该乡只有七个村,全乡没有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仅有几十家住户。乡长是我在市委党校乡镇长班学习时的同学,他告诉我,久安原是产煤大乡,现在煤厂都关闭了,经济也不好了。由于乡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少,形不成集镇,干部职工下班后大多回到了花溪,所以街上没有一家餐馆,晚上也少有人在政府居住,显得较为冷清。

  久安小学是一所由两栋低矮的楼房组成的学校,据说全校有学生五百余人,学校的周边除了有几栋陈旧的教师宿舍以外,几乎没有人居住。娟子看了后,犹豫着是否要放弃,后来,与家里人协商,想到考一个工作也不容易,还是去吧。娟子的父亲是我在县委工作时的同事,一起送她到久安小学报到,我的同学因事未在乡里,接待我们的是该乡分管教育的副乡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久安乡中心小学的陈校长。陈校长的第一句话,就让娟子心里犯起了嘀咕。陈校长说,娟子分在久安乡打通小学,并说,他立即带我们去,似乎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我们又驱车七、八公里来到他所说的打通小学。停下车来,从外面看,除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两栋陈旧、低矮,差不多被四周包谷林所掩盖的楼房就是娟子接下来要生活、工作的地方。带我们前去的陈校长当着我们的面与该校罗校长协商,如何安排娟子的住处,几个老师围上来,热情的欢迎娟子,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

  “欢迎你,你来后就住二楼,楼梯从这边上,铁门晚上要锁的,就你一人住。”

  “隔壁住着两个男生,实际上他们都不在这住,也就是说,整个学校只有你一人在这里。”

  “要不就是到花溪租房子住,反正老师们多数都是住花溪的。”

  “她一个人住这里,怕不安全哦。这围墙太矮,常有娃儿跳进来的。”

  最后这句话,我与娟子的父亲听了后,就开始担心起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学校是肯定不能住的,于是,我们与陈校长协商,能否将娟子调整到乡中心小学,陈校长说,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的是安排她到这里,而且,调整到中心小学后,依然存在相同的问题。此时,一位姓徐的女老师说,如果娟子愿意就住她家,并说,她的丈夫和子女都在外工作,不在家,家中只有她一人,如果娟子愿意和她住,也正好有个伴。在场的老师都纷纷叫好,表示这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说着,这位徐大姐并带着我们去她家看看。

  出了校门,跨过公路,穿过一片稻田地,再上到半坡,在三棵硕大的银杏树旁有一排看似多年无人居住的木房,穿过院子,在木房的旁边有几间成丁字型结构的砖墙平房,这里就是徐大姐的家。徐大姐推开厨房旁边的一间房,对娟子说:“这是我孩子以前住的,现在孩子大了,外出工作了,就没人住了,你就住这间房,床、沙发、柜子都归你用,你看行不?”

  那是一间有二十多平米的砖木结构瓦房,与徐大姐住的砖墙平房相连。房屋后面有一株高大的柿子树,树枝上结满了柿子。地上和院子一样,是青石板铺成的。床和柜子大约五成新,虽然很久没有人住,但完全可以用,只是院子里残垣断瓦,杂草丛生,隔年的、自生自灭的野西红柿和铁扫帚差不多和娟子一样高,看起来有些破败与荒凉。陈校长还说这里好,附近鸡、狗都没有,显得清净。但我一想,岂不是连鸡鸣狗叫之声均不能相闻?那是何等的孤独与苍凉!

  徐大姐一边给我们烧水泡茶,一边与我们拉家常。我特意到她的厨房看了一下,那锅碗瓢盆,日常用品收拾得都很干净、整齐,看的出徐大姐是一位泼辣利索的人,娟子住在她家倒也放心。我们原本的担心总算减轻不少,娟子先前还想着放弃工作跟我回来,继续做志愿者的念头也打消了。她静静的从车上取下带去的衣物、被子,放在她接下来要生活的“家”里,看得出她的心里还是很失落的。

  我们再次返回学校的时候,我不断回头打量那个小寨,一位约七十岁的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吃饭,并好奇地看着我们。她碗里的豆可能有些老了吧,她一边吃,一边用手从嘴里往外拉豆筋。村子前面是一大片稻田,一条小河将田坝一分为二。河水是昏的,一看就知道上游是产煤区。一个小孩光着脚在河边玩,手里抓着一只青蛙,大大的眼睛紧盯着我们。一切都显得那么“原生态”。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一直安慰着、鼓励着娟子,希望她安心工作,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或许在这里的时间,将是她一生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她低声的应着,也不知道她是否能真的将久安作为“久安”之地。我们发动车的时候,我从反光镜里看着娟子孤独的走进学校,那背影渐行渐远,我想,或许此时娟子心里还在挣扎着吧。我们一脚油门离开了,我生怕她下不了决心,回过头来。

  我刚刚回到久长的时候,娟子发短信给我说,学校安排她任四年级班主任,同时校长要她凶一点,否则学生可不听她的。她也不知自己能不能适应,有些迷茫。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