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小蟋蟀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09-01 09:26:54

  连日来,泰山脚下的宁阳县热闹非凡,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作家画家、企业界人士、蟋蟀爱好者云集这里,蟋蟀文化研讨会、蟋蟀之乡采风、蟋蟀书画摄影展、蟋蟀文学作品大赛、蟋蟀工艺品展销、斗蟀蟀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

  宁阳县的朋友跟我说:“历经千载,这里积淀起充满情趣意象的蟋蟀文化,现正催生出崭新的业态,它融合起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服务等多元产业。”

  在高潮迭起的斗蟀蟀现场,我看到一个透明的椭圆形的盒子,盒底部标明“汉、楚”两方阵地。比赛开始,斗蟀蟀选手拿一根细长的芊草撩拨蟋蟀的头部触须,参赛的蟋蟀顿起撕咬起来。一只蟋蟀猛地发起进攻,冲着对方狠狠咬了一口,对方也不示弱,用力跳起反扑。牙对牙,头对头,几个回合下来,一只蟋蟀调头逃跑,另一只蟋蟀昂首长鸣,发出胜利的鸣叫。

  我听斗蟋蟀的裁判员跟人们说:“宁阳蟋蟀有青黄紫红黑五大类近百个品种,以个大、性烈、弹跳力强、搏斗凶狠而闻名中外。这次前来参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代表队,宁阳队仍占上风。”

  如今宁阳蟋蟀已声名远播,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等许许多多蟋蟀行家和爱好者,每年都达十万人之众,国内外新闻媒体把宁阳誉为“蟋都”。

  在蟋蟀文化研讨会上,我了解到,蟋蟀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宁阳已经凸显出来,当地把蟋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正在筹划建设蟋蟀文化产业园。据宁阳蟋蟀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宁阳县的蟋蟀出口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仅蟋蟀交易额一年就达几亿多元。蟋蟀文化催生出的产业群,每年带来的特色收入达10亿元以上。”

  人们缘何如此爱恋这些草野荒丘、殘垣缝隙中的小虫,竟至形成风化、世代相传?只有天说得清。

  我想,古往今来的爱虫人无一不有着自己独特的虫缘。那些言者言殊的评说,恰恰又使这素来美丽的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我之爱虫是因为它的歌声里透析着摄人魂魄、匹凌秋霜的气概……它油亮透嫩的身体、耸动敏捷的触须,颇象神机英发的将军,更象秋日的精灵;它全然洒脱勇猛、任你公子王孙、将相王侯,照样一派傲然;无论对手是魔王、暴君,统统一往无前……。

  我敢说,虫文化之所以能在五千年造龙文化一统天下的惨淡境遇中生机绵延,并非简单的人文惯性使然,更在于它促进人自身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拓展。

  中唐时期的刘禹锡于孤愤老病之中,以虫作赋说:“自虚无而响作,由寂寞而吟声,始萧瑟于林野,终混合于清……”借虫之意趣抒发心胸之旷达。

  北宋的欧阳修在“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慨叹之余称颂:“如波涛惊夜”的秋声为“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清代的薄松龄笔下脍炙人口的《促织》更将小小的蟋蟀幻化成由天而降的游侠。这言不尽的小虫甚至改变了世道一贯的死之悲哀。

  民间常有人说某某死了,那是听蟋蟀唱歌去了。死亡的恐惧竟成了快乐的升华。这普普通通的直翅目小虫、这弄君王又恋百姓的神秘精灵,它着实地文化了老百姓的生活,又深入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