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月又圆
城市的夜,是属于灯光的。每至夜幕垂临,五彩斑斓的灯光炫然登场。初看觉得洋气,时间久了,未免嫌它过于热闹和喧嚣。
于是,常想起乡村的夜。想起笼在小村子上空,那片宁静而澄澈的月光。幼年时家住乡下,家的概念,是两间土坯做的瓦房。一家五口住着,竟不觉得的拥挤。大约是因为,冬日里挤挤,更觉温暖。至夏夜,则可以拿个团蒲,到门口择块空地,席地而睡。彼时,天地与我,如此亲近。蓝汪汪的天空中,调皮的星子们朝我挤眉弄眼。月亮婆婆,十分慈祥地注视着我。水样的目光,宁静而柔和,整个村庄,沐浴在一层朦胧的像牛初乳一般的光晕中。夜风吹来,泥土的气息清晰可闻。不远处牛们的反刍声,猫儿狗儿的叫声,都泡在融融的月光里。鸡们鸭们都睡着了,夜渐深,风渐凉,我也在虫子们的催眠曲中沉沉睡去。
在童年,夏夜能抱着月光数着星星入眠,实是件无比快乐的事。不过在入秋以后,夜晚风凉露重,便不再适合露宿。但晚饭后,可以坐在一起闲谈纳凉。大人们就着凉风,把家长里短娓娓道来。孩子们玩着游戏,跑累了,就一头钻进爸爸或妈妈的怀里撒娇。此时,月光是温柔的,人坐在温柔的月光里,亦觉得亲近。父亲的脸上少了严厉,偶尔,竟然会笨拙地给我讲一两个故事。母亲的脸上亦多了慈祥,常常亲昵地把我搂在怀里,教我念月亮民谣:"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根线....十五十六月团圆"。我呢,在他们的腿上爬上爬下,小小的心里啊,盛满了月光,也盛满了欢喜。
最难忘要数中秋了。从下午开始,全村的大小孩子,便开始忙碌。小点的孩子,负责四处收集碎瓦片和砖块,大点的孩子,则负责垒塔。垒塔看似容易,却是件技术活。想要垒出结实又漂亮的宝塔,必须有十分的耐心和细心。要不然,到时塔还未烧红,便轰然倒了,既扫兴致,亦不吉利。垒好了塔,已是黄昏。吃过晚饭,孩子们便挨家挨户讨柴火。这是件极有趣的事,一群孩子,每到一户人家,便大声齐念讨柴的歌谣:“一户人家凑一把,稻谷一仓装不下。一户人家凑一双,养头猪来四人扛……”家里的大人听了,都会笑呵呵地提了柴火出来,孩子们讨到了柴,再到另一户人家门口去唱。这厢,一群小点的孩子忙着凑柴火。另一厢,大点的孩子们已经开火烧塔了。许多大人收拾了家务,也陆陆续续来了。有的在一边笑着看热闹,有的和孩子们一起烧塔,有的还带了鞭炮来,丢在火堆里,噼噼啪啪一阵乱响,好不热闹!塔越烧越红,火越烧越旺,冲起来的火光,映红了村子的一片天空,映红了人们欢笑的脸,也映红了整个童年。
如今回想,整个童年的中秋,几乎都燃烧在那样一片快乐的火光里。那种快乐,甚至冲淡了我对月饼香味的记忆,冲淡了中天那一轮明月的皎皎光辉。记得有一年,亦是中秋。黄昏时分,我提着一小篮菜,从菜园里急急往回赶。猛一抬头,东方一轮圆月,正喷薄而出。我顿时惊呆了,那是一轮怎样硕大丰满的月亮啊!跟以往看到的完全不同,月上面笼着一层淡淡的红晕,像一位害羞的女子,慌慌张张地从山后走出来,却不小心与赶着回家的我撞了个满怀,立即羞红了脸!我呆呆地看着那月,心里一阵恍惚:是太阳出来了吗?是时间翻转了吗?今夕何夕?我在哪里?一切像做梦似的,愣了好久才确定,那真的是一枚月亮!
那一枚中秋的月呀,今夜,又该从故乡的山头,冉冉升起吧。依稀还是母亲,在家门口摆上案几,把圆圆的月饼,圆圆的花生,圆圆的柚子剥了皮,一一供上。又焚上香烛,在月光下虔诚祈祷……
而此时,我坐在城市的霓虹灯下,抬头,见一轮皓月,正努力攀上故乡的山头,穿过乡村的田野,越过城市的高楼,来到窗前。今宵月又圆啊,我伫立窗前,翻出千年前的诗句反复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清霜Q92809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