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风情
一
那一年的春天,公司组织团员青年到峄山踏青,在游山玩水期间,我来到了神雀台下,站在那儿仰视那个红彤彤的“鳌”字,发自心底里赞叹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远。口中吟咏着《孟子尽心上》当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走到神雀台下面的一块大石头旁边,仰面朝天躺在大石头上,让同事给我拍照了一张风景照。
这张相片,这些年来被我视为宝贝,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我特别喜欢峄山,尤其是峄山上那个红彤彤的“鳌”字和美丽的梁祝传说。
峄山上那个红彤彤的“鳌”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用长2.9米、重达40公斤的特制毛笔书写而成的。那个红彤彤的“鳌”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约0.5公里处的一块石壁之上,其左下处有丹书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赞,以鳌记之。”
当初,工作人员为了将这个“鳌”字毫不走样地镌刻在高20多米、宽17米的巨大壁石上,30多名工匠先事临摹,然后分层作业,共用红色油漆125公斤,凿字耗用钎钢1吨多,凿下的石渣达25立方米,历时4个多月,终于在1990年2月28日镌成这个“鳌”字。这个“鳌”字,为阴字阳刻,笔画高凸于石壁之上,空间凹下达25厘米,形神俱佳,立体感极强。这个 “鳌”字,高达15米,宽8米,平均笔画宽度为1.5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汉字。
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当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峄山。
峄山,在邹鲁平原上突兀拔起,漫山遍野的花岗岩奇形怪状,形成各种天然群雕。那些怪石如龟、如鱼、如兔……惟妙惟肖,充满了野趣。凡是来游览峄山的人,无不被这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峄山,有许多天然洞穴,有的洞大如广庭,有的洞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深邃莫测。各个曲径通幽的洞里多有泉水,每当东北风刮起来的时候,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那情、那景,尤其神奇。
峄山,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是道家活动的场所。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以及一些佛教僧徒都曾经在峄山上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称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等等景物。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三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史记》等等历史典籍当中都有记载。
峄山,自古以来就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人士。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
著名的秦峄山碑,是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慕名率领群臣登上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指令丞相李斯撰文刻下的第一块刻石。
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郑板桥等等,等等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都曾经登临峄山,留下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前后1000余年,峄山一直都是邹县县城所在地,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院。
春秋、子恩书院,现在已经一点旧迹都找不着了。孤桐书院,残存的遗迹也只有几块条石和看不清字迹的残碑散落在凄凄荒草间。
峄阳书院,清代乾隆年间重建。据书院前碑记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的四字碑。可惜,现在人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那块半米宽的石头地基上,想象着当年的盛景了。
四
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峄山读书多年,至今仍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历史古迹。
“梁祝读书洞”这五个字,是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的。读书洞里,东西长10米,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卧。洞里还有两口泉,东泉叫“鸣心泉”,西泉叫“梁祝池”。 清澈的泉水一年四季哗哗喷涌,自今仍然可供游客饮用。
梁祝祠,是元朝时期建造的,殿内曾供有梁祝二人的汉白玉雕塑。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前来赶庙会的时候,许多妇女都会在此上香许愿。梁祝祠是何时湮灭的,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不仅视梁祝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还寄予他们俩济世救民的神圣功能。
今日看来,梁祝传说虽然有些可笑,可仔细想想倒也符合老百姓的传统心态。只可惜,如今只剩下了一星半点的遗址供人们观赏和思索了。
不管梁祝爱情是民间神话还是传说故事,总之,峄山是梁祝爱情的摇篮,是蝴蝶飞舞的地方,他们俩留给老百姓的美好爱情是真切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是不会改变的。历代老百都会发自心底地将这曲爱情悲歌继续传颂下去,让峄山神奇秀灵的自然山水见证人类的永恒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