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喜欢走路。
读书累了,学习累了,或者是游戏累了,都会去走走。经常有人打电话问我:“你在哪儿?”我则回答:“走在路上。”
有时候,也会约上一两位好友,一面走一面谈。但这样的坏处便是,你的大部分心思会放在聊天上,并不能够发现走路的乐趣和生活当中你已经忽视了的美。
1
夕阳西下,金灿灿的阳光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总喜欢在夕阳下背对着太阳,只有这样,我才能面对着自己的影子,可以将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渐渐我发现,原来我走路走得这般可爱。但仔细一想,可爱的不是我走路的姿势,可爱的只是那几近消亡的太阳,以及周围被夕阳染红的花草。
天气阴沉,快要下雨了,我穿得整整齐齐,走在空旷的操场。便瞧见我前面有一男一女,瞧那背影,便知二人绝对是初恋。那少女的羞涩,少男的腼腆,尽在举手投足间。他们一圈一圈不厌其烦的走,我则悄悄跟在后面,也是一圈又一圈的走。终于,小雨打在了身上,男生迅速将外衣脱下,温柔地披在女生的身上,替她将衣服披好时,他的手有意无意的落在了女生的肩上,从此,再没有落下。
我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无论是儿子,无论是父亲,瞧着他们的背影,都会有些许感触。看着眼前的这对恋人,我突然觉得,天底下的事物实在是太过美好,纯净美丽得就像是天下落下的雨滴,晶莹剔透,似是新生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那一双眼睛。
走得累了,我便慢慢踱到图书馆,找个靠窗的位子,静静凝望窗外的世界。望到眼睛枯涩时,满脑子已经有了许多的想法,于是提笔写下。笔尖跳动,一个个字落在稿纸上,调皮的排列组合成一个个词语、句子。
迄今为止,我已经出了好几本小说,虽没有多大的影响,却毕竟算是一名“作者”了。许多朋友见了我,远远就叫“作家”。我摆摆手,低声说:“莫要张扬,我只是作者,若要成‘家’,我这辈子恐怕是没机会了。”朋友很奇怪,问为什么。
我沉思片刻,回答:所谓“家”,是在所在领域有所建树之人,似我这般没有任何的贡献,只是凑个热闹,哪能成“家”,充其量是“者”而已。我认为,要成为作家,首先得读万卷书,然后得行万里路。
不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成为“家”。
2
我初中时候写了第一本小说,自觉很了不起。便不可一世,狂傲自大。尤其是在女生投来钦佩的目光之时,我更是不自禁的将腰挺得直直的,将头昂得高高的,当真是要“顶天立地”。
恩师姓贾,我一向很佩服他,尊之为神人。在我觉得我的小说实在是“完美”了的时候,我将小说递给他,也不说话,看他的表情。
但是我那时候才发现,有些人根本面无表情。
我的手紧紧捏着衣角,一遍一遍的揉,直到额头出了汗,衣角皱得快破了,恩师叹口气,把小说扔在了桌上。我不敢抬头看他,但还是鼓起勇气将眼珠子尽量往上移,瞧见了他的脸。
他说:“这些天你那个猖狂样,我还以为是有了什么大作。你都没谈过恋爱,你写什么爱情?你都没去过西藏,你写什么格桑花?”
我讪讪将小说收了回来,走出办公室,一拐角,扔进了垃圾桶。
从此我再没写小说,偶尔写篇文章出来,恩师给我的评语为“文字通畅,但毫无亮点”。但写小说的念头却就此没了。一直到了初三毕业,我都已经忘了我会写小说这件事。所谓的“作家梦”,也成了可有可无的笑话。
毕业聚餐,我端酒杯敬了所有的老师,就是绕过了他。或许那件事依然印在我的脑海,即便我的“作家梦”已经逝去。
但他找到了我,拉着我坐在一旁,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怔,原来我根本没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的活着,与行尸走肉何异?
他又问:“你曾经的理想是什么?”我曾经的理想?我仔细的想了想,不是科学家,不是天文学家,不是当老师。我的梦想很简单,写一本书,把我的所见所闻写进去,与陌生的朋友分享我的心事。
他说:“你若不停地写作,这辈子充其量只是写书匠。但你若花五分之二的时间去读书,花五分之二的时间去走路,花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写。那才能成为作家。”
突然,我领悟到,原来一件你自己看来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别人眼中却神圣得就像是梦想。
自此之后,别人问我:“你有什么理想?”我则答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当你为了梦想而去坚持一件事情,久而久之,这件事就像是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譬如我的读书行路。
经常会有一些征文比赛,我却很少参与。直到同学们都淡定得一个班没有一人报名时,班主任叫我:“早听闻你喜欢写东西,去写篇征文来。”我问期限,他白眼一翻:“两天。”我慢吞吞回答:“那我需要请一天假。”
用两天的时间写一篇征文,我要花一天的时间去走路。
写人,我就去逛逛最热闹的街道,慢慢的走着,仔细的看着,看过往行人,瞧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候正自心无旁骛的看,一女生瞪我一眼:“流氓。”我才发现我盯着一个女生看的时间长了,就会被冠名为“流氓。”
写景,我就去逛逛自然区域。徘徊于山间,留恋于水域。每一座山,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让我写出不一样的文字。走得累了,在松松软软的草地上一躺,用尽所有的力气张开怀抱,这时候,似乎透过树荫所看到的蓝天都在我的怀抱里。
走一天的路,还要看一天的书。
但看书并非是写什么就看什么。
我写政治类文章,难道只能是去看毛泽东的经典语录、习总书记的中国梦?其实不然。
书本是相通的,知识也是相通的。网传刘德华去日本,对方要求唱日语歌,刘德华一口回绝,称:“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用他的话讲,知识是没有国界的。
写中国的政治体制,可以看看外国的书籍。那么就可以从外国政治体制入手,从反面写出中国的政治体制特色。当然,写得不可太过于隐晦。一次写论文,一朋友自日本经济发展出发,反衬出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某老师评:“由论文得知,上课极为不用心。明明布置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却写成了日本。”学生无奈,只得大改特改,满腹委屈的找我诉苦。
读书,当像一头饿虎,饥不择食。
今日读了一本书,明日可能用不上,但以后的日子,总会用上。
有一朋友学经济,难得看书,某日或许是心情略佳,寻我介绍一本可以让男生感兴趣的书。我愣了片刻,回答:“你是说让男生的精神感兴趣还是肉体感兴趣?”他笑答:“当然是精神,我并非是淫秽之人。”
我推荐了一本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他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听人说你读了许多好书,没想到居然看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