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经典
柏拉图式经典
文/陈潇(城里的月光)
//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长达14年的书信交往,成就了一桩柏拉图式精神之恋经典。
1876年,梅克夫人第一次听到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暴风雨》便立刻被作者的音乐才华所震撼,当得知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正处在穷困潦倒中,毅然决定以约稿购买他曲子名义开始了对柴可夫斯基长达14年的经济资助。梅克夫人极其高雅和富有,酷爱音乐并有着丰富文化知识和很高艺术修养,比柴可夫斯基大9岁。此后他们在书信来往中爱恋,在文字诉说中拥抱彼此,梅克夫人成了柴可夫斯基无可替代的精神支柱,却从不谋面,只偶然一次在街头相遇,然一言未发。柴可夫斯基向她深深鞠躬,梅克夫人也拘谨还礼,两辆马车又各自前进。但梅克夫人的文化、品位和关爱成就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事业,那种女性特有的温馨、那种似有若无的美妙期待、那种微妙的、摸不着却又几乎无处不在的女性温暖幻化和变奏出柴可夫斯基无数优美旋律!柴可夫斯基自己的婚姻并不美满,他的妻子是他曾经的学生,以大量情书把他追到手,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婚后不久便分居,但她不肯离婚却不断在精神上折磨柴可夫斯基,向柴可夫斯基索要钱财,与梅克夫人对他的关爱和欣赏形成了鲜明对比。梅克夫人在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曾大胆倾吐了心声:“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能不能说,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在长达14年的岁月里都拥有了彼此的心呢?
按我世俗的心理,一直认为男女间很难有永久的纯洁、纯情友谊。相识之初,男女当然会(也只能)相处在纯纯友情里,但一旦发现彼此精神相契,爱好相似,性灵相投,两情相悦,通常都会生出相见恨晚爱不胜爱爱不释手的感觉,久了,就会非常自然地涌出耳鬓厮磨肌肤相亲的愿望——想听对方声音,想看对方身影,想感受对方气息,想触摸对方肌体——精神恋爱能满足心理需求,但无须讳忌:只要彼此身心正常足够健康,心理的需求一定会非常自然地调动起生理需求,会有种被电的感觉,有火一样奔涌的东西在身体内滚动、膨胀、澎湃,这种身心难耐、颤动灵魂的通电感觉,会让当事双方都难已按捺从而终结柏拉图式纯精神之恋而走向肌肤相亲的现实。但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却如同圣童圣女般并没有走出柏拉图、没有走出精神之恋,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三:
第一,柴可夫斯基认识梅克夫人时正陷入经济困境而无力自拔,他不得不接受梅克夫人的馈赠与经济资助来解决生活需求。依我对男人心态的感觉来说,受女人施舍给予,是很伤男人自尊的,但柴可夫斯基又没有办法,这种自卑感会让柴可夫斯基怯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梅克夫人,特别对一个非常有音乐天分的男人,如果真要见面他须得用感恩、仰视、迎奉的眼光来面对那个对自己有恩的女人,这会让他心不安、不踏实、没底气,从而影响到他的生理欲求,而男人的生理是非常受制于心理的;第二,柴可夫斯基太爱音乐太痴迷于音乐,整天沉溺、沉醉、沉迷于旋律里,他已经分身无术完全没了生理的正常律动与愿望;第三,柴可夫斯基本身就是同性恋者或曰有同性恋倾向,他属于对异性生理冷淡与衰弱类型人,因此他只适合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只能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相恋14年后的1890年,梅克夫人濒临破产,她的儿女们要求分配遗产也要求她不再资助柴可夫斯基,面对经济危机和自己亲手带大子女们的攻击,梅克夫人言不由衷地写信通知柴可夫斯基:此后她无法再供给他任何款项,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了……读到这信时,柴可夫斯基正受邀在美国指挥一个音乐会巡演,尽管他的音乐风靡了全美,他却心烦意乱,内心充满忧伤和苦闷,回俄国后便把自己丢在无限哀伤、追思、彷徨、叹息、悲观、绝望、恐怖、死亡的情绪中折磨,并在这情绪中创作出他最后的交响:《第六悲怆交响曲》——这是一首为失去友谊谱写的告别曲,它的旋律之美竟然使柴可夫斯基自己也热泪盈眶:“我相信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反正,我知道,它是最诚挚的。”
1893年年末,柴可夫斯基在53岁年纪溘然长逝,直到弥留之际他仍然叫着梅克夫人的名字,一代音乐天骄殒落。得此消息,2个月后,梅克夫人便死在精神病院的病榻上。
从此,这桩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经典成了世上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