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心读宋词:少年不知愁滋味

发布时间:2024-08-06 17:44:59

  越来越喜欢安静的旋律,一些平淡朴素的文字,啜饮一杯茶水,从袅袅茶香里看一程人生

  清晨,推开窗,阳光立马蜂拥而来,落满了房间的每个角落。天依旧,天凉好个秋。洁白云朵羁留在蔚蓝的天空上,晨风习习,只需要微微点化,就可催开昨夜朦胧的梦境。好像对以往秋天的印象就是如此:天高云淡。那年,却不知怎么勾起了辛弃疾的闲愁,一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成了世代吟诵佳作。

  小时候,不知天有多高,只知道一直在天空下奔跑;无论走了多远,都能听到妈妈的呼唤。小时候,不知地有多广,只知道可以永远在大地上跳;无论跳得多高,都有父亲宽阔的臂膀。小时候,不知人要隐藏自己的感情,只知道大声说出我们的爱。小时候,不知成人的烦恼,只知道天天快乐的成长。

  很多人年少时,未经苦难,不懂艰难,却偏偏最爱说愁。或许源自无处安放的青春,抑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明明是不谙世事的一张白纸,却要装作一副老成的样子,“为赋新词强说愁”。随着年岁的增加,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最爱的却是回忆了。总会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甚或幻想如果一夜之间回到生命的起点,该多好呀。

  很多的事,历经风一路走来,好的,快乐的,不会太多沉淀于人心底。倒是了那许多痛的,无奈的,难于诉人听的,竟积淀于心中。那儿时的愁竟美好成了自己心中的一道永恒风景。如今想来还哪里有了丁点儿的愁滋味,那该是多美好的一种年少时光呀。

  而那年,写下《丑奴儿》时,稼轩已近中年,住在江西上饶。经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一日性起。遂在石壁上留下了这阕笔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时所作的一首词。其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此时的辛弃疾已从官场退隐,半生饱经辛酸,郁郁寡欢,无处排解。回望曾经的少年时代,不免有感而发。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浸透了愁绪。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济南,当时济南是金人的统治区。辛弃疾的爷爷从小就教育他阅尽汉室书籍,让他拜师学艺,以期待收复被占之地。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于是爷爷的期望就在幼小的稼轩心里生根发芽。而他的生存、成长环境也决定了辛弃疾心底里所要承担的那份沉重。而对于当时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少年来说,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荣归故里是最大的志向。与今日之中国的少年来说,心境一如古人,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尽管很多人回望青春,就会想到狂放不羁,自由自在,但是之于辛弃疾,这样的形容未必准确。少年的辛弃疾也“愁”,只是愁自满腔抱负!时光慢慢的流逝之后,我们最爱想的一件事也许是:假如时间可以倒流。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生命总是开端于最美好的状态,而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青春的美和哀愁是一体的,青春是生涩的,充满了迷茫和未知。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那种惶惶的不确定,这也许是青春时代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稼轩经历了宦海沉浮、人世沧桑后,才明白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回望记忆中那张眉头紧锁的脸庞,不禁轻轻摇头,那时的自己怎么能懂真的愁。真正尝到了愁滋味,反而不愿说与人听,一切只是放在心里,默默承受。就把它放置于心中最隐秘的地方,慢慢一个人品尝最好,毕竟人生都是这般,毕竟愁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滋味,终是该要尝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的愁,是心系国家社稷的壮志难酬,是那个时代的悲壮回声。不是一亩三分地的追求,不是现今时尚青年张口闭口的说着理想,而后却只能长发掩面的躺在酒吧里意淫着自己的理想。

  尝尽人生百味,历经沧桑后,才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横亘着多么深的鸿沟。即便满腔抱负的稼轩,也无力改变现实中的大宋。读稼轩的词,常常会感到一种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热血沸腾!稼轩不是躲在角落里的愤青,而是勇敢的行动者。他有气吞山河的勇气,他的愁不是平安盛世里的对月空吟,卿卿我我,而是乱世里的金戈铁马,吹角连营。这样的词人,独具魅力。

  大诗人泰戈尔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你是什么人

  读者

  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

  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

  从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

  开启门来四望吧

  从你的鲜花盛开的园子里

  采取百年前消逝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

  千年之后,读着稼轩的词,品味着当时的人和故事,时光隧道在午后的阅读中,把我们链接起来了。

  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