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顾客≠上帝

发布时间:2021-09-05 09:37:09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我们常常默认的真理,而事实上,我们是否真的把顾客奉为上帝了,真正的以客户的需求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当然,不同的行业有着不一样的职业要求,但在大多数行业,我们都曾相信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从业的人都知道,顾客在某个层次上来说确实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提供了我们的生活资 料,让我们能够以一定的利润收入获得购买力,来维持生活的必须。但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说,顾客并不能成为我们的上帝。顾客虽然在消费,但他们却不见得比从业 人更加了解产品的属性,我们有时会无奈的说钱才能认识货。不仅挑选的能力参差不齐,甚至,顾客从来都是听从从业者对于产品的设计和加工(比如服装行业里的 流行色),消费的产生并没有实现顾客如上帝一般的地位。而随着消费的次数增多和使用的情况,顾客的地位会有所上升,但这两者的关系依然因为各自需求的不同 而很难统一。

   那么如何实现需求的统一,应该说是双方都比较在意的事情,但如果把任何一方当作上帝,另一方从属的地位就会形成不平等。平等是社会人都比较看重的, 但又往往被我们的自私破坏掉。如果消费者总是一贯以上帝的态度来看待从业者,那么交易的发生就会出现隐形的欺瞒情况。有欺瞒的发生,我们怎么去保证我们能 获得最佳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客户是否满足从业者的需要,这至关重要。

   我们其实都是顾客,在社会分工下,我们都避免不了成为消费者。消费者消费的不仅是有形的商品,也有无形的服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两者更需要平等,不 然服务就会出现不完善。能放低自己的身段,不仅为消费者获得了谦逊的品格,更让我们获得了良好的服务。同时,这样的影响还会促使整个行业更加完善。

   如何对待客户已经成为大多数行业领导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因为多年的从业让企业对商品有着更为透彻的认识。他们在满足消费的同时,可能会更多的考虑 商品的合理性的完善,近而引导进行更加合理而正确的消费。他们并不会把客户当作上帝,他们很自然的知道什么样的商品会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而并 不是一味满足客户而从属于客户。这样的交易注定使两者得到最大化的利益,也会使整个社会的发展趋于良性。

   在追求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的就应该是这种最佳交易,这样的交易才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又互利共荣的思想。那么最佳交易的发生,首先应该满足的就是互利互重,而眼下交易的发生却有太多投机的做法,这无疑伤害了行业和消费的信任关系。我们总是各人自扫门前, 先从自身的存在关系出发,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这样的习惯建立以后,我们获得自身成就的初衷也就想当然的变成了如何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而不是如何形成彼此 的共赢效应。我们并没有把顾客当成上帝,而是在把利益当成上帝,我们偷换概念的同时,也偷换了交易的概念。甚至有时我们像打着某种官腔一样在大肆宣扬回馈 顾客,实际上却是迫于其他的压力沐猴而冠。

   一般来说我们称顾客就是上帝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在里边:一种是以顾客的需求作为所有工作的 重点(以迎合顾客的需求为主,顾客是上帝);另一种是把顾客带来的利益奉为上帝(利益是上帝)。然而这两种关系,前一种代表了迎合的从属,后一种代表了假 意的迎合。我们并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去讨论哪一种更先进,我们更需要的是把顾客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顾客,而不是把谁看做是上帝,这样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最 佳交易。

   我们都需要一些恭维来获得自重感,但若都成了上帝,也就没有了拥护者,那么那些顾客是上帝之类的话俨然就成了无根之木,虚假而势利。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活在消费中,消费的不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真实,我们都戴着面具,那么真诚的惬意生活也就自然消失了。

   那么,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把顾客和自身当作上帝,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首先说明了社会有这样一种需求,如何把这种需求做到共赢才真正提升和完善行业标准,才会使职业和消费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果企业还在以顾客为上帝,那么至少说明了它理智不清或居心不良,我们怎么能依赖它给我们带来我们需要的产品和生活。如果我们还希望生活更加美好,那么我们不妨坦诚一点,理智一点,我们都不是上帝。如果说一定有上帝的存在,那么平等才是上帝。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