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庐山
一
人们要是看到了优美的风景画,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如果能到画家创造的境界里去游览,那才是美事呢。我原先认为那些图画里美丽的风景不过是画家们虚构和想象出来的,现实中不可能有比图画的更美,谁知到这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几十倍!我这里说的是庐山。她的秀色留给我初恋般的感觉,令我魂牵梦绕。
今年4月,我们一行六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去江西的旅途。早上,风尘仆仆地爬井冈山,中午转辗奔赴庐山。
下午7时,抵达金顶牯岭镇。一阵凉风吹来,将我蓬松的头发撩拔得更加蓬松了。由于爬了一天的井冈山,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实在太累了,加上又是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没有精力出去流连,便在下榻的宾馆休息。导游给我们介绍庐山的景致,特别说了牯岭。她说,牯岭是庐山的中心,海拔1164米。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山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她的美美描述,增添了我对庐山的憧憬和赞美。
次日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缝射了进来,我心中暗喜:天晴了。赶紧推开窗子证明一下,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雨后的芬芳和树木的清香。街上行人寥寥,偶尔有汽车鸣笛声,打破山镇的平静。我贪婪的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后,起床洗脸。
一会,我们带着浓浓的兴致信步踏上了探幽的山径。在如琴湖向西走,很快变会来到花径。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现在正是中春,我们从贵州远道而来,所以我感觉更像是踏着这首诗意旅游。(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我们走进了花径公园,相传就是白居易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方。林深处有个白居易纪念馆,没什么意思,比较吸引我的,是馆里有一幅图,上面画着白居易被贬江州的形成路线。我走进一看,白居易所经路线上基本全是旅游景点,很是羡慕。漫步在五彩石铺就的花径上,我边走边想,其实庐山并不大,只有46平方公里,但她却用自己独有的灵气与坚韧,影响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
自慧远于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来庐山建东林寺之后,山上山下香火与日俱盛。据记载,唐宋时期庐山就出现了“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景象,出现了“僧屋五百住庐峰”、“庐阜招担三百所、宋时三百六十寺”的繁热盛况。由于慧远为后世净土宗人的初祖,庐山被誉为净土圣山。东林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在南方的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佛教,道教也是一景,自南北朝名道陆修静在此开道场建太虚观后,唐朝庐山曾显现出山南山北道观屡兴,况宫林立的景象。
离开花径,我们缓缓进入了锦绣谷。顺着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锦绣谷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
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写的就是这里。可我们游览时正是上午,没有暮色苍茫,但到也看了劲松。
二
中国文人绝大多数是崇尚登科入仕,出人头地的,多少年寒窗苦读,求的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但这个世界向来是纷扰复杂,趋炎附势,不尽人意的。况且相当一部分文人在骨子里天生对社会有一种尖刻的批判精神。从总体上看,文人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在竭尽全力改变着这个世界,使其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襟怀。但也不排除面对一个强大的俗世,用妥协或消极的办法来演绎自己的人生的。消极之一便是隐逸,把自己藏起来,与纷扰的世界保持相当的距离过着一种“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的淡泊无为的生活。这样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和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庄子就是一个隐士,他写的许多文字成了隐逸文化的理论支撑和哲学基础。很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把纷扰的世界称为“江湖”,而文人们隐逸的去处称为“山林”。为什么?我想:相对于江湖的沸腾和险恶,山林更多的则是鸟语花香,空然宁静。还有一种因素可能暗合了文人们的内心要求,那就是山的高挺和弥坚。高可以俯视,坚是一种骨头硬的象征。如陶渊明在庐山的隐逸,为庐山的文化创造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一页。他的《归田园记》、《饮酒》、《桃花源记》等已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陶渊明之后,大诗人李白、白居易,著名文人李渤等也先后客居于庐山。张九龄说:“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孟浩然说:“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范仲淹说:“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黄庭坚说:“圣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一座四海皆知的名山,书写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天地悠悠,岁月悠悠,庐山因他们而神奇,他们因庐山而不朽。
三
登上五老峰,只见危岩削立,层崖断壁,天高地回,万仞无倚。站立山顶俯视山下峰峦,有的挺立如竿,有的壁立如屏,有的蹲踞如兽,有的飞舞如鸟,山势此起彼伏,犹如大海汹涌波涛。极目眺望,远处的城廓川原宛如盘中玉雕,鄱阳湖中来往的船帆历历在目。李白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中午,我们来到了芦林湖。平静的湖面映着山色树影,太阳光射在如镜湖面上使湖水好似泛着青光。四周群山,葱绿茫茫,如屏风九叠,似绿锦舒张。纵眼望去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大山石,全是各种绿色,相映和谐。这一点华山恒山泰山黄山都不如她。
含鄱口对面是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数峰合力大有一口吞下鄱阳湖之势。从含鄱口往东上山可以到达“望鄱亭”,观日出一般是在此处;往西是上山是“犁头尖”,可以在那里欣赏日落。
向东北侧望去,那栋栋红楼犹如朵朵红云点缀在竹海丛中,微风吹过,在竹浪起伏中时隐时现;云雾飞来,则若明若暗,红白相间,颇有一番神秘的气氛。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千幢,最早的建于1896年,最晚的建于1935年。有英、美、德、俄、法、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一点七万平方米,堪称中国别墅之最,也是中国最大的别墅群。
谈到别墅,不能不说“美庐”。被誉为“别墅精华”的“美庐”,掩隐在牯岭镇东谷,属于庐山别墅中的佼佼者,始建于1922年,坐北朝南,占地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为石木结构,券廊式建筑,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高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别墅庭院里栽种着乔木和花草,显得分外宁静、幽深,而建筑主体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弱,产生出一种和谐美。
离美庐不远,就是有名的庐山会议旧址。旧址是庐山民国时期三大建筑之一,虽不很高大,却很有气势,肃穆庄严。三个拱形门洞,有点像古城门,庄重大气。 庐山会议会址是蒋介石的军官训练团所在地。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十日后,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在此下达了全民抗战令:“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从那幢石砌建筑里走出了诸多的民族精英,义无返顾奔赴战场,血染战袍,共御强虏。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庐山大礼堂,自从庐山会议之后,这里和整个庐山一样渐渐消淡了原先也许太多太多的政治色彩,变成了游客凭吊往事的历史场所。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重要篇章。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即吟出一首气势磅礴又隽永悠长的名诗《七律.登庐山》,这首诗既表现了他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感受,对中国建设事业的憧憬,也集中体现了庐山会议前期的那种轻松气氛。但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发动了对彭德怀等的错误批判。
四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顾名思义,流泉飞瀑,三叠而下,可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乘缆车往谷中驶下,两旁的青翠景致慢慢往后退去,清流潺潺,伴我们一路前行。数分钟后,缆车缓缓停住。导游说,三叠泉还在下边,谷太深,缆车下不去,剩下的山路,得步行。这时,我们就看见“怪壁”了。一堵石墙,高顶天,宽无沿,在我们的左右直直耸立着。在怪壁之下小心翼翼行走,我的心只生一种感叹,人在神奇的造化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一路走下去,到处都是鸟叫,身边各种认识或不认识的绿色的植物发出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样的滋味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未曾感受过的。都说爬庐山累,可此情此景怎能让身体的疲惫来扫了自己的兴致呢?于是,也不作休息一路杀上去,把相机中仅有的几十张照片数量全部用尽,虽不能把庐山搬回家,但是能在朋友面前摆一下这么美的风景也不枉此行。谷底是最终的目的地,听说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先不多说,谷底一方盈盈深潭接纳了这从天空飘来的仙水。水声清脆,仿佛禅乐缥缈。在游泳的人群中,我也下了深潭。浮仰在清凉的水面上,往飞瀑的落脚处游去。天,是神秘的高,是诡秘的蓝;那高高耸立的崖壁,以一种凛人的气势切开蓝天。水,就从天的伤口里飞落而下。我突然冒出一种想法,这水呀,即便是落到了人间,也是天上的水;而水落之处,便化作了人间最美的景致。闭上眼睛,任银丝、水雾在身上飘洒。每叠各具特色,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走龙潭。
美景悦目,清泉洗心。我无数次的掬起瀑布的清水,或润喉顺气、或湿润面颊,都感到气定神爽。水的清澈,不只是照着我的身影,也透视出我的灵魂。尽管自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感受肤浅。但我在想,历代文人墨客、风云人物来到山川大河也不仅仅只是抒发一种情怀,而是假借山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吴江三杰之一的国学大师金松岑说:“岱宗如画,峨眉如佛,黄山如仙,华岳如侠,衡山如老儒,庐山如诗翁”。
走出那个不寻常的所在,长长地舒一口气。啊,庐山!古人读不懂你,今人也未必就读得懂,也许这便是你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