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抒情散文

无名的秀水河

发布时间:2022-12-11 13:49:37

  秀水河发源于铜山岭地区。沿途蜿蜒曲折地流经了十多个村庄,在秀水村附近注入永明河。我曾隐隐约约地听到有人称她为秀水河。

  其实这条小河长才十多公里,宽也不过十米左右,就是在县域地图上也找不到她;其二,因为小,也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不像愚溪、濂溪和浯溪那样与名人联系在一起,因而给她一个名份。然而其静逸的农耕文明和悠慢的田园性情在我心里始终割舍不下。

  我就是生活在这小河边的。这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河上水坝和小桥特密集,而且形态异。先说水坝,有木桩与竹干拦住树枝和装满泥巴与砂石的编织袋临时用的抗旱的水坝,有用石头筑成的滚水坝,有大木板拦成的板坝,但大多的还是有现代意味集灌溉、发电以及为碾米、磨面、榨糖、打浆提供动力的小水电站。当然这些功能由于高压电的接通而淘汰了,留下纯粹的灌溉功能了。水坝多,又特密集,有的两坝之间不到五百米。由于落差和水量问题,邻村之间常发生矛盾,特别是伏旱期间甚至产生争斗。其次是河上的桥多。有古时建设严整的石拱桥,虽然现在略显憔悴, 但有的至今甚至还作为公路桥在使用。第二种是在水坝的石礅上架上木板或水泥板形成简易小桥;传说中还有用一大独木树直接跨河而成的桥;第四种当然是最近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但我最想说的是一种颇有古风的木板桥:先在河中用两根大树干搭成大大的梯状作为“桥礅”,然后在这些“桥礅”上面搭上长长的一块或两块木板做为桥面。这种桥简单得就像一裸体美女模特最直接地显示性别的同时展示了她震撼人心的美。我们走在上面很有点颠簸摇晃的感觉,可两岸的村民却能挑一担稻谷或蕃薯在上面穿行而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在我看来,其风险不亚于吃苦川藏居民带一头羊过“溜索”。

  有了这两个条件,使得这两岸的人们生活优悠,水旱无虞。哪怕是每年春夏之交的大洪水,淹没他们的庄稼,冲垮他们的建筑,他们对小河也没有太多的责难,因为小河滋养了他们,为他们提供了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水源。即使是涨洪水。其实不然,洪水也像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一样,带来大量淤肥。发洪水,人们在忧虑中除了有上面的安慰问外,人们还热衷于捕鱼。因为这个时期就是一年最大的鱼汛,大河里鱼回溯到小河里或河边两岸积水地带产卵,这时的人们,会拿出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以及各种花样的捕鱼方式让人耳目一新,甚至眼花缭乱。那收获的喜悦让人忘记洪水带来灾害。说到捕鱼不能不提最具本地风情夏秋期间的“闹河”。两岸的人们,有困难就想到这条小河,分享的温软与仁厚。在过去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肉食品的时候,人们就想到这河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也不分冬天还是夏天,捕鱼、捞虾和钓蟹等的工具和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夏秋期间的“闹河”。最开始是无毒的用“茶枯”熬制的“药水”,后来用微毒的“毒杀粉”,现在是干脆用电了。这样就失去了原本的风味了。记得那时“闹河”往往是下半夜开始下药,以避免两岸人的乘机也来捕捞。但是那显眼的火把和手电筒,以及那抓获鱼的惊叫,很快就会把两岸的人惊醒而拿着各式样的鱼具而拥聚到河边来,天一大亮,河的两岸比赶集还热闹,不管男女老少,有的在河中布网,把小河拦了一层又层,有蹲在河岸上用心观察,看见有鱼一冒头就“豁”的跳下去捕捉,有的守在水坝的水阐处等鱼往上头找清水时捞住。而这时最忙碌的是组织“闹鱼”的人群,他们要到处去砍鱼,一旦有人捞住了,不管是舅舅还姑父,也要一分为二,各取其一,这是上百年来两岸人民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是小鱼不到半公斤,那令当别论。反正鱼的砍与不砍,人们都会心平气各的接受,每人都相信自己也会机会组织“闹河”的时候。因为这河是大家,规矩需要一起遵守,犹如河流需要共同善待一样。

  最值得两岸人们骄傲的还是小河给予他们的肥沃的土地和这土地给他们带来丰硕的长得特茂盛,谷粒犹其饱满,同样面积的土地河岸边的收成要比其它地方的要高二、三成。因此他们特依恋这两岸的土地。在以“以粮为纲”的年代,水稻由于品种问题,成量不高,这里往往只种一季,人们更愿意在第二季种产量更高蕃薯和营养价值更高花生,有时直接种上经济价值更好的洗子爪。这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就靠这蕃薯和花生保住了人们命根。这样条件优越的小流域,曾经在七、八十年代大规模种上了甘蔗,九十年代又开始连片种植烤烟,现在又开发成了万亩脐橙基地。两岸人们一直在虔诚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生活。

  对我来说,感觉最好的,也是给两岸人们的一项福利就是夏天的游泳。在那“知了喳喳叫,石板都晒乔(弯曲)”的“三伏天”,两岸的男人们,打着赤膊,还嫌热,特别是小孩子不管是中午还晚边,都往水里跳,有时甚至一个下午都泡在水中嬉戏,泡得一身的皮肤萎缩,指甲变软,嘴唇乌青,眼球紫红,也不肯上岸,只有当村庄里传来急促的自己乳名呼喊声时,才匆匆地翻身上岸,一手提着短裤,一手挥着背心,赤着脚丫,一溜烟地拐进了迷宫似的村庄巷道。有时夜里睡到半夜,热醒了,也要跑到河果里去浸一浸。那清凉的滋味,虽然比不上那时尚的城里人像周作人笔下的“喝茶”那样“抵得十年尘梦”,这与水的亲密接触,那也有不枉浮生一梦享受!(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以前每一到年头年尾,都要去看望那生活在这两岸的父辈们的亲戚。可到如今他们大都相继离开了我们。回想他们的临终嘱咐大都如蹈一辙,希望后人把自己埋在这小河边,守望这条生他们养他们的无名的小河。这小河在这地球上虽然是无名无份,却成为和父辈们一样的人们的生死依托。就像我这样一个十多岁就离开这条小河为生活奔波逃命的人也把自己的灵魂深深地融入了这小河的清流中,何况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又葬于斯的人们呢!

  2014-01-15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