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母女---广州印象之二十
断断续续的阴雨天持续了半月之久,至今还没有放晴的迹象。它好像在提醒世人,别把岭南的冬天不当冬天。它虽然奈何不了你,但可以毁坏你的心情。凄风苦雨打落的枯枝败叶,来不及收拾的,蜷伏于街头巷尾正在慢慢腐朽。积水泛起的残渣横在路面低洼处,使人落不下脚来。行走在不知名公园的小径上,那做装饰的塑料地板断裂处,挂着几丝污泥,也像在发霉变黑。只有那棵火炬一样的洋紫荆树还在燃烧,不过颜色变淡了,成为一团轻雾隐匿在绿叶丛里。
雨,下累了,变得零星点点。街头百货楼前,一辆脚踏三轮车缓缓过来。骑车人是个中年女人,细雨丝还在刘海上闪亮。趁着雨小了点,这女人又赶忙出门收废品。每天往来于这条后街都是她一人,今天多了个帮手,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坐在车厢里,小脑袋不停地转动着看这望那,一对乌黑的长辫时而甩出细小的水珠。收荒货,这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职业,与处在最底层的清洁工都不能同语。起码来说,清洁工建国后地位飙升,如今到了商品经济时代,照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古往今来,有谁歌颂过拾荒者?至少我没有见到过。实际上,这个行业应该在当今最时髦,它涉及到了环保。千家万户可以再利用的废物转移到回收站,给不堪重负的社会节约了多少资源,给城市垃圾处理减轻了多少负担。在这个城市的白云下和灯光里,就有这个为数庞大而又卑微的群体默默地劳作、默默地生存着。
低下的行业同样蕴藏着商机。就拿这个女人来说,初来时,与丈夫睡在桥墩下,每天背着一个蛇皮袋走东串西。没有资金收购,只是在垃圾桶里扒捡。十多年来,虽然赚钱的工具仅仅换成了脚踏三轮车,但老家的土屋已经升级成楼房,三个准生的和超生的孩子分别在读高中初中小学。在老家,也算得上小康之家了。
女人老远就打了招呼,把车停在长气根的榕树下。小女孩也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书没打湿,显然刚才一直揣在怀里。我喊她进屋,她腼腆的扭扭身子,站在榕树下没动,只是看着女人麻利地捆扎废纸箱。
你读初中的女儿?我问。
女人点点头。直到收拾干净了才说:不想读书了,非要跟我们到这里。
我略感奇怪。这女孩看来很爱看书,怎么会不想读书?我分明看到女孩手捧的是一本初二物理,现在正打开看着呢。交往不深,也不好盘根问底。女孩失学,不知是重男轻女的陋习,还是家里或家乡的变故。
雨点又稍稍的大了些,榕树叶积攒的雨水超过了饱和度,在一股略强的北风牵引下,从叶片和气根上倾泻下来,淋湿了小女孩的头发和肩头,课本也惨遭横祸溅了一些水。小女孩一声惊叫,跳到屋内妈妈身旁,忙不迭地甩甩书上的水珠。把书擦干了,才顾得上摸一把额头的雨水。然后,半边屁股坐在凳子上,又翻看课本了。
该走了,要不你先回去。女人催道。
不回去。女孩有点倔犟。她把书塞进怀里,头一仰,说:我来蹬车。
密风细雨中,这辆载着废品的三轮车在前面转弯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