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月光光

发布时间:2024-07-02 01:09:58

  月光光(散文)

  若愚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北宋诗人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秋名句,还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思。遥远而皎洁的月亮虽然可望不可即,却令人神往,小时候常常在想象月宫究竟是何模样,揣摩着那里是高楼大厦,一派繁华,还是荒无人烟,一片冷清?听大人们说,月亮上面可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是无法去的,难怪我每次梦中去都见不着人,寻来觅去仍是平时一块玩的一帮小伙伴,最后见到的是倒骑驴的张果老,颤颤悠悠地拿着酒葫芦倒酒,很久很久……醒来时发现竟然尿床了。

  上学以后,懂得了一些天文知识,知道了月亮上面确实是清冷世界,竟杞人忧天地思量起那些神仙在广寒宫里会不会寂寞,会不会寒冷。也喜欢一个人对着月亮发呆,心里在胡乱编织着神游的梦。于是渐渐地就对月亮有一种情结,感觉不仅能触摸到她的光亮,而且能体验到她的温暖。

  长大后,把月亮当作家乡的向标。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月亮作为思乡的载体,而我却有王昌龄《送柴侍御》里“青山一道同云,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境界,只要有明月作伴,身在他乡也无异乡客的感觉。

  月亮无私,每当金乌西沉,她就像一盏大大的灯笼悬挂在天上,驱散了黑暗,把柔和的光亮洒给人间;月亮谦逊,从不与太阳争锋,不愿抛头露面,一月中只有几天亮亮标准像,其余时间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展现出阴晴圆缺的风采。中国人崇尚月亮,有厚重的月亮文化,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蟾蜍成精,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在延续着月亮神话。

  曾记得围龙屋门前的晒谷坪氤氲着浓浓的月色,聚集着休憩纳凉的人们,大人们在叙说着家长里短,小孩追逐玩耍。而我喜欢坐在小板凳上,依偎在奶奶身旁,听奶奶讲故事。

  奶奶没有文化,斗大字不认一箩,可她有讲不完的像什么田螺姑娘、李文固、鬼推磨等故事。温馨的月色下,奶奶揺着大葵扇,讲着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偶尔还哼上几句山歌,郎啊妹的,小孩虽不解风情,但感觉旋律优美,伴着阵阵清风,容易使人陶醉,因此每次都熟睡在奶奶的怀抱里。

  朦朦的月夜是小伙伴们欢聚的好时光,长长的晒谷坪是小伙伴们游戏的好地方,小伙伴们在这里开始文化启蒙,其中童谣就是好教材。童谣有很多很多,而其中的“月光光”人人都会诵咏。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睩(发芽),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

  童谣通俗易学,朗朗上口,稚嫩清脆的童音一字一板,富有穿透力,声音刺破了夜幕,驱散了夜的寂静,在晒谷坪上空久久地回响……

  在“月光光”的童谣中,在“月光光”的游戏中,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如今,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月光光”已成为尘封的记忆。故乡处处是新居,围龙屋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晒谷坪也杂草丛生,少了旧时的喧闹,多了几分苍凉。而我,蛰伏在心头那份童心未泯,依然在星稀月明的夜晚,哼着那首“月光光”,独赏那一弯清月。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