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秦淮
《醉美天下》之
醉眼秦淮
金罂粟
脑海中早早就有了一条从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流来的秦淮河,只不过略显零碎罢了。刘禹锡那首著名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让我以为秦淮河是一条香艳的河,流淌着许多红尘弱女美丽的身影和软软的琴声,这也正应了成见中金陵那浓浓的脂粉气。朱自清那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又知道了秦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淌着桂舫兰棹、灯曳波漾的美景,尤其是在迷蒙的夜里。再后来,读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怀的《板桥杂记》,方知道秦淮河还是一条厚重的河,流淌着秦淮八艳美丽动人的故事,以及自六朝而明清悠长的历史文化。从美人到美景到美谈,秦淮河的美渐渐丰腴起来,心中的向往也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第一次来到秦淮河畔,是2005年,亲临了传说中的“秦淮人家”。只可惜来去匆匆,未及细品。今天再次目睹芳容,夜泊十里秦淮,可谓灯光晃阑珊,醉眼两岸。
来到秦淮岸边,已是黄昏时分。寻清幽处落座,举杯小饮,美味穿肠,小曲入耳,自是惬意非常。趁着夕阳残照,环顾四周的形制,诧异备起:背后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一手牵着威严肃穆的夫子庙,一手牵着科举重地江南贡院,小街上似乎至今还能看到郑板桥、唐伯虎、袁枚、吴敬梓等一群群江南才子们,祭拜完孔圣人,提着装有笔墨纸砚的竹篮走向考场的身影,让秦淮的北岸,弥漫着礼的庄严。而对岸除了那条因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而出名的乌衣巷外,尽是“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秦淮人家,错落的粉墙黛瓦间,似乎还能隐约听到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等一个个红尘佳人们对酒和诗、抚琴弄瑟的浅吟低唱,让秦淮的南岸,氤氲着俗的香艳。就这样,礼与俗、圣与凡、灵与肉、庄严与香艳,本是对立的两个世界,既被秦淮河清楚地分界着,又被河上的桨声灯影紧紧地勾连着,奇怪而和谐地存在了一千多年,让人在诧异之时,不由地想去思考一些什么。
楞神之间,夜幕悄然降临。这时的秦淮河宛若一位昼息方起的佳人,在灯火阑珊中懒懒地走下楼来,开始了一场新的风花雪月。估摸着当年朱自清与俞平伯乘着“七板子”夜游秦淮的时候,大致也是这个时分,于是便从文德桥旁的码头登上了夜游的画舫,去追寻前人的足迹。
初夏的江南,风柔柔的拂过,把从高低远近、船上岸边倒映在河面上的,或长或短、或明或暗、或红或绿的灯影,摇碎成满河的绿皱红波,亮亮的如同漂动的凝脂,闪闪的如同顾盼的明眸。
游船伴着两岸灯火婆娑的青楼别馆,从十里秦淮水中缓缓滑过。思绪也就跟着岸上时隐时现的古典清乐浮想联翩。想当年,岸边排排的妆楼,隐逸着桃芳李艳;舟上半卷的珠帘,流溢着灯红酒绿。如今珠帘尚卷,斜栏依旧,只是再也找不到凭栏人的身影,只能在两岸那偶尔现出的画像中,去辨析“八艳”的芳容。《板桥杂记》不仅记载了秦淮河“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天下无比”的盛景,而且还记载了“秦淮八艳”传奇动人的故事,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位佳人外,当还有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四位。她们或生于坊间,或长于官家,最终都因人生的跌宕而落尘于此。许是受了金陵射斗的文气感染,一个个不仅美艳绝伦,而且诗书具佳,至于琴画,那是更不必说的了。自古才子爱佳人,这些陪酒卖笑不卖身的佳人,自然会让河对岸那些或科场失意、或金榜提名的才子们趋之若骛了。于是,一段段风流佳话、一场场悲欢离合、一个个爱情故事,便化为诗词歌赋,化为传奇故事,浸濡到了秦淮河里,使秦淮河不再是秦始皇为断金陵龙脉而挖的那条小河,使临河的排排妆楼也不再是糜心纵欲的青楼,秦淮河反因这些多情多才的女子而平添了许多清雅、许多文采,成为一条历史文化的河流,以至于河面那氤氲的雾霭,似乎也散发着文化的芬芳……
到底是秦淮河收留了她们,还是她们成就了秦淮河?思忖间,船儿已经到了来燕桥旁的媚香楼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当年的李香君就居住在这里,并与侯方域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媚香楼临河低开的后门,已经看不到李香君剪断儿女情长,送侯方域前去抗清的身影,但读过《桃花扇》的人,都会对李香君的多情、忠贞、爱国、刚烈留下深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把因拒嫁权贵、血溅纸扇而成的桃花扇,把一个青楼弱女的人格,大大地铺张在媚香楼前。其实,“秦淮八艳”并非如刘禹锡所说的那样只唱后庭花,不知亡国恨,她们个个都有一颗令许多须眉汗颜的爱国心。柳如是就曾经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到:“将我悬棺而葬吧,我一生清白,不沾清朝的一寸土地。”每念及此言,我都会叹止。也只有在秦淮河了,一些红尘女子,在用纤细的手,苦苦地挽留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而断送这个王朝的,却是那些曾经在对面的孔庙里虔诚膜拜过的男人们……
船,徐徐地回返,月明星稀,闪着彩波的河面,把我的心也荡的不平。这就是秦淮河么?浆声灯影里,不仅有香风艳雨,而且有碧血丹心,让我已经不能像初来时那样,分得清礼与俗、圣与凡、灵与肉、庄严与香艳,甚至辩不清这隐约的桨声,是李香君们的桨声,还是游船的马达声,只感觉到船下下的水还在无息地流淌着,如同佳人们当年轻抚的一首琴曲,悠悠的,怨怨的,带着丰腴的美,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流向不知终点的未来……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用于广告或其他商业用途)
济南/金罂粟/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