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农村人的礼金变迁

发布时间:2022-11-04 11:33:56

  农村人的送礼习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有时候为送礼一筹莫展。

  贫穷的农村人开始送礼很简单。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要相互送礼表示祝贺。因为每一个家庭都很困难,拿不出什么东西,就是自己生产的也是有限的。如小菜呀,面条呀,腊肉呀,10来个鸡蛋呀,到开始送钱的时候数额也比较小,两元,五元都送过。不是有句古话吗,“鹅毛送亲人,礼轻仁义重”。你不要小看当初的五元钱,难能可贵呀!几分钱一个的鸡蛋,两三块钱一只鸡母鸡公,一毛多钱一斤的大米,五六毛钱一斤的猪肉,怎么能多送钱呢?况且都是集体生产,计划经济,什么都要票。粮票,布票,煤油票,肉票,糖票等等。生活极其困难,要想自己生活好点,仿佛在梦中,憧憬着,盼望着,不知道哪一天能够吃上一顿饱饱的红烧肉和白米干饭?

  不管怎么困难,村里的送礼习惯一直在延续下去。最近,村里王小明要结婚了,他们口头已经带信来了。母亲说,我们还得送礼。父亲说,我只好挑200斤红苕去卖,红苕能卖多少钱一斤,两分五厘钱一斤,200斤红苕,刚好卖五元钱。父亲把卖红苕的钱交给母亲,拿去吧,早点送给人家,不要到吃饭的时候才拿出来,羞死人。母亲说,我晓得,你以为都像你嗦,那一次孩子的外婆生日,人家都把礼性钱送了,大家都吃过饭了,你还没有送礼。外婆以为你忘记了,或者是没有钱送礼,瞒着外公说你送过了,真丢人。我给你洗衣,一翻荷包,嘿嘿,那五元钱还在里面一动不动。我问你是不是这礼钱没有送给外婆?你说你也想不起来了。有点悲喜交加的样子吧。哪一家做生日,接媳妇嫁女,你来我往。母亲说,我们光在送礼,也没有见收回来的。我们送礼也是白送。由于做生日麻烦,父母的生日就没有像别人那么张扬,我们结婚时间还早,还是忍气吞声的送礼。农村人就这样一直送礼送到农村下放土地的时候还在继续下去。

  有一次,村里书记的老爸满70岁,实际上是69岁,男做九,女做十,这是农村人的规矩。村会计早就把请帖写好了。凡是本村的村民没有一个不去参加村书记老爸的生日宴席。这个时候农村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不久,粮食不像之前那样短缺了,经济还是不富裕。父亲问母亲,这次书记老爸生日,村里人送多少钱?母亲说,我们只有这个能力,送他20元,不管别人送多少。

  村书记老爸生日那天,村会计专门找了一张桌子,放了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记录送礼人的礼金数目和名字。那些同村书记关系好的,有的送100元,有的送50元,有一个跟书记是铁杆哥们居然送了400元,说是四季发财的意思。创造了村里生日宴会有史以来送礼金额最高的奇迹。村民们就议论开了:你以为是他自己的钱?呸,你们不知道,书记可以收了他的钱,难道是白送的吗?书记事后不给他好处,鬼才晓得。比如,上面来了救济款,水灾款等等,把他的名字报上去,金额是多少,只有村上那几爷子才知道,我们这些贫民百姓晓得个球。有的村民说,有道理,我们还蒙在鼓里呢。

  会计说,舒小明,你送多少礼性钱?舒小明是村书记的小舅子。他结婚的时候,据说书记送给小舅子的礼钱是800元。要得发不离八。在当时是最高的礼性钱。我送20元,会计你给我记上。会计说,你说送20元?亏你拿得出手。你姐哥在你结婚的时候送你800元,你看看你姐哥多大方。

  村民们看见书记的小舅子送20元,大家都送20元,把准备多的钱拿了出来。一次很好的礼性钱收入被村书记的小舅子搞砸了。

  有人急忙跑去告诉书记,说,书记,你小舅子把事情搞砸了。他带头送20元,村民就跟着送20元。书记走出来一看账本,真的是这样呀!书记也是聪明人。马上就说,大家的心情我理解,我知道大家的心意。我小舅子送20元是对的。我不能因为老爸的生日搞不正之风吧。我是一村书记,我不能搞特殊。我知道,我们的村民的经济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村还是贫困村,还没有脱贫,大家这样送礼是好事,以后凡是村干部生日或者其他宴席都送20元,今天就从我开始做起,以免村民骂我是贪官。我感谢大家,就是不送礼,你们来了我都很高兴。

  书记的一席话改变了之前的尴尬局面。舒小明这个异常的举动令人费解。他还有一个举动令人费解,就是在吃饭之前,他悄悄的把一张银行存折交给村书记。他说,哥,我这个存折上有780元钱,算我不欠你的钱了。你记住,我们没有欠你的礼性钱,知道吧。书记接到这个存折,啊一声,话没有说出来,头就有点晕了。会计在场,会计目瞪口呆。舒小明说,这个你们都不懂,我这样做是我的高明之处。我要是明目张胆的送回你800元,我岂不是有变相贿赂之嫌。学着点,亏你们还是村干部呢!

  中午饭吃了之后,客人有的开始打麻将,打纸牌,打扑克,有的在摆龙门阵,有的在下象棋,下军旗,下土棋“六子冲”。有的在吹牛,冲壳子。吹牛的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中外历史,尤其是吹到打仗,战争之类的龙门阵,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朝鲜战争,中越自卫还击战,吹者口若悬河,听者鸦雀无声。

  太阳快要下山了,夜幕开始降临了,吃夜饭的时候又到了,离村书记家近的村民又来吃夜饭了。离村书记家远的,中午吃过午饭就回去了,夜饭就没有来吃。有的桌子上只是一帮细娃,嘻嘻哈哈的,一碗菜刚端上桌子,饿捞饿辖的,几下就把一碗菜捞光了。端菜的师傅说,你们这些细娃吃慢点,谨防鱼刺卡到你们的喉咙管,没有人化鱼骨水。好像八辈子没有吃过宴席一样。细娃还是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把菜碗吃过精光。有的细娃说,端菜的,你端不赢嗦?端菜的师傅气得直跺脚。

  吃过夜饭,客人们就慢慢离开了村书记家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远处的亲戚当然在村书记家里歇息了。

  这个时候,会计给书记汇报当天收的礼金情况,一算下来,做这次生日宴席书记你亏了。都怪舒小明这个家伙在关键时刻这么捣乱,要不是他这么一搅合,书记你今天肯定能赚钱。书记说,算了,他这样做也好,以免村民说闲话。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送礼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哪家有了红白喜事,最起码要送50元,过了一段时间,最起码要送100元,现在送礼至少得送200元,少了拿不出手,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就是借钱也要送200元,村民们经常说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打落牙齿和血吞,死要面子活受罪。

  当然和城里人送礼相比就格格不如了,城里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城里人送金送银,包的红包大大的鼓鼓的,礼金成千上万。城市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送的礼金就是面子,就是实力,就是爱,就是感情,知道吗?这是舒小明说的。村里人知道舒小明在城里开了一个什么公司,致富了,有钱了。所以说话也大套起来了。村里人就把舒小明作为教育孩子的榜样。你看人家舒小明的脑壳多灵活,比如那次送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家有先进的思想。难怪舒小明的发展格老子啷个这么快?

  母亲说,现在农村送礼越送越多,我们都不敢接请帖,不敢送礼了。我们又怕得罪人,我们不得不去送。一个月有几个礼送,到时候我们的生活费都没有了。我说,母亲,随便你们,你们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送礼,不送也行,反正我们都在外面打工,很少时间在家。他们要是说什么,我们也很难听到。

  农村人送礼的习惯延续了成百上千年,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可以看着是一种礼仪文化,这个文化在土生土长的农村里,开始变化了,开始变味了。不知道再过几十年,上百年,农村的礼金该怎么发展,礼金应该送多少才合适?我就不得而知了。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