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昆山的远古“夕阳”
(三)
当苏东坡走到北山峰,望着这小小的读书台,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在沉寂中聆听了一回那遥远的陆机、陆云二位大师的朗朗读书声……
此时的夕阳正在西下,天地间一片静穆。枯寂的山林里布满了红光。他环顾着这里的景色,山顶上不时地吹来一阵阵凉快的秋风,这秋风是从茫茫田野里卷过来的,苏东坡的身上、心里感到一阵阵地凉快,清静。他不由地感叹道:“诚意、正心、修身……好去处也。”《大学》。
当他走到后山,站在读书台上,西山道口一片通红,那是夕阳的光芒,多好的美景啊。他举头四顾,秋色渐浓,山树山花灿烂。苏东坡坐在当年陆机、陆云二位先师曾坐过的石凳上,细细体会着,思悟着,仿佛自己的学说、思想一下融入到了二位先师的博大精深之中,他的艺术生命也仿佛提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斜阳西沉,四下里淡淡的暮霭开始笼罩起周围的一切,他迈着碎步,慢慢地在读书台上踱起步来,脚下坚硬的山石上落满了厚厚的叶片,踩上去一片“沙沙沙“的声响,正如他此时的思绪一样,负载着一种激情。和苏东坡一同来的是他的好友佛印,佛印一看苏东坡来了激情,马上吩咐手下理纸磨墨,放在石台上,苏东坡恭恭敬敬地握笔书写了四个大字:”夕阳在山“。写完,他面对夕阳遐想……
“夕阳在山”,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究竟反映了苏东坡的怎样一种心灵世界呢?我以为,这里的“夕阳在山”既是一种景象,更是折射出了苏东坡对政治的忧患、人生的忧患的一种情怀。
我想,此时的苏东坡站在那座小昆山上,他的文化苦旅的步伐,一定躲不开陆机、陆云二位先师的深深脚印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据考证,小昆山上的”夕阳在山“这四个大字确确实实是苏东坡的手迹。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字体平实、朴素、舒展,较为整齐,透露出一个文化大师的从容和安祥。从事研究苏东坡书法的人不难发现,在他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平实,朴素,舒展。
由此可见,从“夕阳在山”手迹上证实,苏东坡亲临过小昆山。
苏东坡那里知道,此时此刻,他挥笔写下的这四个字:”夕阳在山“,竟抒写了一次永载小昆山史册的文化符号。这远古的”夕阳“一直在小昆山映照过近千年。小昆山,注定要与这位文化大师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的短暂的对话。
那夕阳,涟漪着谁的信仰?那可是苏东坡,隔着近千年的岁月,抒发了他的诗意,抒写
了他的意味。那夕阳不眠不休,从此开始守候在了小昆山。
我踏着青苔和蔓草,辩识和解读着苏东坡的这几个大字,连藏在山间树林中的石碑上的诗句都不放过,看完一遍,便舒松开筋骨再次看那”夕阳在山“四个字,顿觉得这四个字非同一般,从字间透露出一个文化大师的从容和洒脱,可以想见他首次踏上小昆山时的豪迈、自信的步履也是这样的。他一定会这样,因为他是走了一条崇敬、虔诚的路。
我总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一遍遍地寻觅着小昆山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想不到这一抹古典的夕阳就辉映在小昆山。它时时照耀着这里的人与自然,使一批批前来上山的人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难道苏东坡的“夕阳在山”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在吗?不!在我看来,它应是一个文化大师刻意的追求,成为他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生存方式。
我面对“夕阳在山”,惟有用心灵去作答。
(四)
本文的立意是追寻小昆山的远古“夕阳”,应该说文章就此打住了,但怨我多写几句,因为苏东坡在拜竭先师——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二兄弟后,又去了山上的寺庙(现今的九峰寺)。
此时,暮霭渐渐地浓了起来,小昆山的上空被夜色笼罩着,只有在不远处,有一束光亮照着苏东坡离开读书台时的脚步,那是离读书台不远处的一个寺庙里的灯光。
唐宋之时,佛寺多多。据记载,那时小昆山的后山也有一座寺庙。而苏东坡很喜欢去寺庙拜佛。苏东坡到了这寺庙,就小坐了下来。寺庙中的主持和尚只见来了几个陌生书生,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敬茶。”
苏东坡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一打听,方知来者是当朝当代名扬四海的文化大师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请上坐!”
这时,主持和尚的心中忽然对苏东坡仰慕起来,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智者突然间迎面而坐,寺庙的空气里顿时有了一股清新。此时,苏东坡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佛教、道教帮了他不少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所以他很虔诚于佛道二教。穷乡僻壤,人生坎坷,艰苦的物质生活,曾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苏东坡身边的时刻,真正体味过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幸好,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的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再三请苏东坡为那座寺庙题副对联。苏东坡含笑挥毫,顷刻书就,现今只留下一句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至于苏东坡是否写过下联,不得而知;下联写了什么,无记载。也许这是苏东坡留下的一个悬念。因为苏东坡是个文化大师,他生前最喜欢考后生们的才学,故意不写下联的。而这幅上联,由于岁月漫长、寺庙变迁,终没有在小昆山的九峰寺里留下踪迹。
当我下山时,回望一下西边的红红夕阳,多么柔,多么美。好似笙歌,好似花瓣。今朝此昔,那一屏夕阳,使我看到了另一番夕阳下,正在为小昆山抒写着万千祝福。
红红的夕阳,迎来了明天的灿烂朝阳。
(此文荣获2012年“散文名家特别金奖”。收录于《中国百年散文名家》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