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下班你再死”太冷血了
这可真是件很刺人心窝的事儿!广东汕头市某医院有一名女内科医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一名濒死患者的感想,称她不想在半夜收尸,大冷天暖个被窝不容易,企求患者“您等我下班再死”;次日她再发微博:病人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睡个好觉,明天可以出游了。《广州日报》采访了解到,医院已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事后处罚了当事医生:停止其处方权、调离临床岗位。
此番冷血言论遭遇舆论公愤,是可以预见的。不过,奇怪的是,在网民发表的意见中,同情此医生者也是大有人在。同情的理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女医生只是发个牢骚,此牢骚许多医生都有,而她不过是把真实感受直说出来罢了;二是,女医生自称其微博密码被盗,上述言论非她所讲。
对于这些看法,我只能说,许多人对当下的职业冷漠已经麻木,有时候,麻木其实也是一种冷漠。不否认许多医生都有视病人为累赘的切身感受,但这种腻烦就是不该讲出来,就像我们讨厌一个人,但出于尊重而不能对他(她)直说一样。大家都知道微博的传播速度,这种事儿公开说出来,死者的家属会是什么感受?那些还在医院挣扎的濒死患者又是什么感受?如果说真话者都可以原谅,那么讲出“替谁说话”等真话的官员受处分岂不是也很冤?另外,鉴于微博所述之事完全属实,且微博密码被盗是低概率事件,因此女医生的辩解还得拿出有力的证据支撑。
我认为,对许多绝症患者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疾病,而是他人的冷漠;最好的治疗也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医生的敬业。因此,任何有伤患者及死者感情的话,都是不可原谅的。不过,对于汕头这名女医生,她的言行虽然雷人程度很高,但在职业冷漠屡屡刺激社会神经的当下 ,她还不算太冷血,至少,她没敢擅离职守。
职业冷漠,在当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举几个著名的事例:安徽有教师,上课时面对学生打架,视而不见,继续上课,导致一名学生被打死;南京有医生,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延误了对一名患病儿童的抢救,导致后者死亡。至于有公务员上班时不理会办事的群众,知名的事例就更多了,以至于山东某地应运而生“马上就办办公室”。
汕头的医生受到了处分,南京的医生也受到了处分,对个体的惩罚,效率往往是很高的。当然,这种高效都是在舆论曝光之后。然而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最大的冷漠并非个体。譬如,医院对紧急求助的无钱病人拒绝抢救;许多公立医院为富人设立VIP病房,对普通患者则态度冷漠;更常见的职业冷漠则是医生问诊只讲速度不讲效果,对患者多问几句都极不耐烦。这些现象才是最大的职业冷漠,但对于这些弊端,有谁受到过严厉处分和有效监管呢?
许多人对汕头女医生产生的同情心理,其实正是缘于对职业冷漠现象的习以为常——对更大的冷漠都习惯了,一个医生讲两句冷漠的话,自然就算不得什么了。细想一下,这样一种现象其实更加刺人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