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用吗?
时间: 2018-07-13 03:00:31
分类: 感悟日志
天气:晴天
我最近在拜读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作者尹建莉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立自主,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为什么作者女儿这么优秀?难道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是个神童?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源头的,她的孩子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她对女儿的用心程度和她的教育手法的自然无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我看了这本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像牛顿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作者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别人会犯的错误她也经常犯。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等等,每当这个时候,作者都是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而且圆圆的“牛顿行为”还常常给作者添乱。圆圆初中时住校,一周回一趟家。刚开始总是返校时忘记带一些必需的东西,到学校给家里打电话,要求送一下。学校离家远,而且对于作者来说跑一趟就是半天的时间,还得向单位请假,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心里也是气鼓鼓的,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训过圆圆,只是表示家长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话说到这里就给父母带来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足够了,孩子给你打电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
一点不错,每次悦悦出现问题我们都会教训她,跟她说道理,可下次还是会犯,她一点都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有时还会跟我们辩解,甚至都不愿听我们说,而且脾气见长啊。喊你一声不答应她,她就开始对你大喊大叫的,一点耐心都没有,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对她没耐心,所以她也没耐心对我们吧!
看了这本书后,明白了,“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成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在错。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她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的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很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中年得子,爱得要命,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教育特别重要。因而在幼儿园孩子的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她认为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可后来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上了初中也没有起色,她就觉得命运在捉弄她,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孩子,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啊。
作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位妈妈管得太严太细。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指导和管制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和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
“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除这件事。
悦悦就是在我们的严格管教中长大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她该怎么做,这样可以,那样可以,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从来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总觉得我们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知道该怎么做,而你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啊,所以你应该听我们的,我们这是为你好,可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如果我们家长有农人那样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能成长得很好。所以我在努力学习作者的“无为而治 ”,争取做到“不管”、“不说”,经过这些天的实践,我感觉悦悦的脾气有些好转了,虽然有时她还是那么大声说话,小吵小闹,但是我们尽量不去责怪和批评孩子,让她自己慢慢感受到这样做可能不好。“不说”真是比“说”更难做到啊,时不时的忍不住会说上一句,看来我们得学会克制啊,忍住不说。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作者都很好的做了研究,通过自己孩子的问题,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得到什么的效果,都一一作了说明;同时还写的很全面,有习惯的培养、学习的培养、品格的培养、家长要做的和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这真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我们妈妈和老师看的书,相信你看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育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希望我们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去看这本书吧!学习后你一定有收获,看来学习还是有用的!
为什么作者女儿这么优秀?难道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是个神童?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源头的,她的孩子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她对女儿的用心程度和她的教育手法的自然无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我看了这本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像牛顿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作者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别人会犯的错误她也经常犯。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等等,每当这个时候,作者都是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而且圆圆的“牛顿行为”还常常给作者添乱。圆圆初中时住校,一周回一趟家。刚开始总是返校时忘记带一些必需的东西,到学校给家里打电话,要求送一下。学校离家远,而且对于作者来说跑一趟就是半天的时间,还得向单位请假,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心里也是气鼓鼓的,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训过圆圆,只是表示家长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话说到这里就给父母带来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足够了,孩子给你打电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
一点不错,每次悦悦出现问题我们都会教训她,跟她说道理,可下次还是会犯,她一点都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有时还会跟我们辩解,甚至都不愿听我们说,而且脾气见长啊。喊你一声不答应她,她就开始对你大喊大叫的,一点耐心都没有,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对她没耐心,所以她也没耐心对我们吧!
看了这本书后,明白了,“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成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在错。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她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的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很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中年得子,爱得要命,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教育特别重要。因而在幼儿园孩子的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她认为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可后来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上了初中也没有起色,她就觉得命运在捉弄她,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孩子,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啊。
作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位妈妈管得太严太细。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指导和管制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和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
“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除这件事。
悦悦就是在我们的严格管教中长大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她该怎么做,这样可以,那样可以,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从来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总觉得我们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知道该怎么做,而你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啊,所以你应该听我们的,我们这是为你好,可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如果我们家长有农人那样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能成长得很好。所以我在努力学习作者的“无为而治 ”,争取做到“不管”、“不说”,经过这些天的实践,我感觉悦悦的脾气有些好转了,虽然有时她还是那么大声说话,小吵小闹,但是我们尽量不去责怪和批评孩子,让她自己慢慢感受到这样做可能不好。“不说”真是比“说”更难做到啊,时不时的忍不住会说上一句,看来我们得学会克制啊,忍住不说。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作者都很好的做了研究,通过自己孩子的问题,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得到什么的效果,都一一作了说明;同时还写的很全面,有习惯的培养、学习的培养、品格的培养、家长要做的和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这真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我们妈妈和老师看的书,相信你看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育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希望我们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去看这本书吧!学习后你一定有收获,看来学习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