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红薯
时间: 2015-05-06 22:03:49
分类: 分享日志
天气:晴天
我不爱吃红薯。抑或说我曾经非常爱吃只是现在不爱吃红薯了。
但我委实不能忘记红薯。虽然红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苦涩和艰辛。
红薯养育了我的童年。
小时候,生产队里种了大片大片的红薯。今天想来,之所以种这么多的红薯,一是红薯产量高,肥沃点的地每亩能产一万多斤,即使那些瘠薄的沙地,红薯的产量也是可观的;再是红薯这东西不需要大水大肥,和花生玉米这些缺水就减产的作物相比,越是干旱天气,结下的红薯就越甜;更重要的是红薯管理起来省工,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在那个“干活记工分,吃饭大集体”的代,红薯的这些“优点”,都成了每个生产队种植的首选。
每年秋罢,我家就会分上一大堆红薯。当然,红薯也自然成了一家人全年的主粮。
那时,我在读初中。当时初中有门课叫《农业》,一天《农业》课老师给我们讲课,说在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地里生产出来的玉米人是不吃的,都喂牲口了,当饲料用。我们全班孩子都不信,说,我们连纯玉米面蒸的“发面窝窝”都吃不上,都是一半红薯干面,一半玉米面,好好的玉米咋能喂牲口呢?就认为老师是吹牛,还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辩的脸红耳赤。
也许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我写这篇关于红薯文章真实性。因为城市街头的烤红薯今年已卖到了三块钱一斤。吃红薯成了城里大人孩子尝鲜改换的一种奢侈。
而那个时代,红薯充斥在了我的乡亲们所有的生活中。
那是一个红薯当家的时代。馍是由红薯干面蒸成的馍,这种馍乍蒸熟出锅发暄发甜,待冷了后,变得异常坚硬。也有家庭条件好的,蒸馍是一半玉米面一半红薯面,这样蒸出来的馍不那么硬。我本家老六爷一次在队里干活时,曾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老人说:等我那天做皇帝了,整天光吃一半玉米(面)一半红薯(面)馍。于是,在人们一片哄笑声中,一个具有浓厚时代、地方特色的顺口溜就这样诞生并流传至今,“六皇帝的生活——一半红薯一半玉米”。
像我们家生活条件差的,就只能吃纯红薯面做的馍了。常常是上面是红薯干馍,下面煮一锅红薯。你不吃馍,就吃煮熟的红薯,正应了那时流传很广的的一句话“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真是吃得看见红薯胃里直泛酸水。
我的父辈们自己是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但为了他们的孩子能把红薯吃下去,来聊以维持正常的发育成长,他们把红薯变着花样做给自己孩子吃。在我们家中,我最喜欢我奶奶做的薯面饸饹、煮红薯干和筋道薯干。
我曾多次帮奶奶做过薯面饸饹。奶奶把馍蒸熟从锅里拿出来后,我和奶奶将一张用枣树做成的笨重的饸饹架子架在滚烫的开水锅上,把馍塞进饸饹机里,使劲下轧,一条条饸饹从机肚子里丝丝缕缕地飘在了开水锅里。煮熟后,捞在凉水里,浇上用葱花油做成的汁儿,很是好吃。
这种饸饹味道是那么顽强地留在我记忆深处。前几年县里举办桃花节,在一个农家桃园里,不经意间见到了一个卖饸饹的,那饸饹架子,那烧火的大铁锅,一下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我卖了一碗,老板娘很是认真地给我浇蒜汁、香油、配以黄瓜丝、芥末等等,待我满怀希望地吃下去,却大失所望,哪里有记忆中的味道?后来,又到县城桥头一家很有名的饸饹店里去吃,还是吃不出童年饸饹的香味。
每年,我娘都会用擦片的擦桩子擦很多红薯片。现在,我依稀有记起了娘在煤油灯下擦红薯片儿的情形。随着红薯“嚓嚓”的声响,一片片洁白薄翼的红薯片散落在条筐里,“嚓嚓”声颤抖了灯光,把娘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红薯干晒干后,捣碎磨成面蒸馍吃。
我不爱吃红薯干馍,却十分爱吃煮红薯干。奶奶煮红薯干时,都会在锅里下一把绿豆、豇豆,在锅里把红薯干煮烂,和着绿豆、豇豆,喝起来很是香甜。
和这红薯干相比,用煮熟了的红薯做成的筋道红薯干更是别有风味。
筋道红薯干做起来也很简单:把红薯煮熟后,用刀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晾晒,待完全晒干后装进袋子里放起来,留作孩子们吃。孩子多的人家,晒的越多,这样切晒的薯干往往够孩子们吃上一个冬天。
这样做出来的红薯干,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筋。拿到手后,用牙使劲咬一口,也只能咬下一点,然后在嘴里拼劲咀嚼,这时,红薯干的干、甜、筋、香在全部咀嚼的过程中挥发得淋漓尽致。我想,这筋道红薯干,就是在今天,也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倘若放在超市里,佐以豪华包装,不知卖上几多钱一斤。
写到这里,和红薯有关的东西一下涌在了眼前:用红薯叶做成的红薯叶馍、用红薯叶蒸拌的菜、红薯渣馍、焯熟调拌的红薯梗······这些都是记忆中的美味,可惜很少能吃到了。也不是吃不到,是再也吃不出烙在记忆中的味道。去年我家种了三亩红薯,红薯挖出来后,我让妻子擦了写红薯干,晒干后准备煮着吃。岂料下在锅里,却无论如何也煮不熟。那些一同下锅的绿豆,在大火下都绽开了花,可红薯干就是不烂,苦笑一下只好作罢。
连续几年在自家责任田里都种三亩红薯,每年都会收上万斤红薯,但我吃红薯不会超过三块儿。儿子说:红薯是天然的保健品,吃红薯抗癌呢!妻子也劝:电视里都说吃红薯好,你怎么就那么讨厌吃红薯呢?我只是淡淡一笑:也许小时候吧一辈子的红薯都吃了吧!
不吃红薯,但不敢忘记红薯,毕竟,红薯和着我的童年一同走过。
但我委实不能忘记红薯。虽然红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苦涩和艰辛。
红薯养育了我的童年。
小时候,生产队里种了大片大片的红薯。今天想来,之所以种这么多的红薯,一是红薯产量高,肥沃点的地每亩能产一万多斤,即使那些瘠薄的沙地,红薯的产量也是可观的;再是红薯这东西不需要大水大肥,和花生玉米这些缺水就减产的作物相比,越是干旱天气,结下的红薯就越甜;更重要的是红薯管理起来省工,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在那个“干活记工分,吃饭大集体”的代,红薯的这些“优点”,都成了每个生产队种植的首选。
每年秋罢,我家就会分上一大堆红薯。当然,红薯也自然成了一家人全年的主粮。
那时,我在读初中。当时初中有门课叫《农业》,一天《农业》课老师给我们讲课,说在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地里生产出来的玉米人是不吃的,都喂牲口了,当饲料用。我们全班孩子都不信,说,我们连纯玉米面蒸的“发面窝窝”都吃不上,都是一半红薯干面,一半玉米面,好好的玉米咋能喂牲口呢?就认为老师是吹牛,还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辩的脸红耳赤。
也许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我写这篇关于红薯文章真实性。因为城市街头的烤红薯今年已卖到了三块钱一斤。吃红薯成了城里大人孩子尝鲜改换的一种奢侈。
而那个时代,红薯充斥在了我的乡亲们所有的生活中。
那是一个红薯当家的时代。馍是由红薯干面蒸成的馍,这种馍乍蒸熟出锅发暄发甜,待冷了后,变得异常坚硬。也有家庭条件好的,蒸馍是一半玉米面一半红薯面,这样蒸出来的馍不那么硬。我本家老六爷一次在队里干活时,曾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老人说:等我那天做皇帝了,整天光吃一半玉米(面)一半红薯(面)馍。于是,在人们一片哄笑声中,一个具有浓厚时代、地方特色的顺口溜就这样诞生并流传至今,“六皇帝的生活——一半红薯一半玉米”。
像我们家生活条件差的,就只能吃纯红薯面做的馍了。常常是上面是红薯干馍,下面煮一锅红薯。你不吃馍,就吃煮熟的红薯,正应了那时流传很广的的一句话“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真是吃得看见红薯胃里直泛酸水。
我的父辈们自己是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但为了他们的孩子能把红薯吃下去,来聊以维持正常的发育成长,他们把红薯变着花样做给自己孩子吃。在我们家中,我最喜欢我奶奶做的薯面饸饹、煮红薯干和筋道薯干。
我曾多次帮奶奶做过薯面饸饹。奶奶把馍蒸熟从锅里拿出来后,我和奶奶将一张用枣树做成的笨重的饸饹架子架在滚烫的开水锅上,把馍塞进饸饹机里,使劲下轧,一条条饸饹从机肚子里丝丝缕缕地飘在了开水锅里。煮熟后,捞在凉水里,浇上用葱花油做成的汁儿,很是好吃。
这种饸饹味道是那么顽强地留在我记忆深处。前几年县里举办桃花节,在一个农家桃园里,不经意间见到了一个卖饸饹的,那饸饹架子,那烧火的大铁锅,一下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我卖了一碗,老板娘很是认真地给我浇蒜汁、香油、配以黄瓜丝、芥末等等,待我满怀希望地吃下去,却大失所望,哪里有记忆中的味道?后来,又到县城桥头一家很有名的饸饹店里去吃,还是吃不出童年饸饹的香味。
每年,我娘都会用擦片的擦桩子擦很多红薯片。现在,我依稀有记起了娘在煤油灯下擦红薯片儿的情形。随着红薯“嚓嚓”的声响,一片片洁白薄翼的红薯片散落在条筐里,“嚓嚓”声颤抖了灯光,把娘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红薯干晒干后,捣碎磨成面蒸馍吃。
我不爱吃红薯干馍,却十分爱吃煮红薯干。奶奶煮红薯干时,都会在锅里下一把绿豆、豇豆,在锅里把红薯干煮烂,和着绿豆、豇豆,喝起来很是香甜。
和这红薯干相比,用煮熟了的红薯做成的筋道红薯干更是别有风味。
筋道红薯干做起来也很简单:把红薯煮熟后,用刀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晾晒,待完全晒干后装进袋子里放起来,留作孩子们吃。孩子多的人家,晒的越多,这样切晒的薯干往往够孩子们吃上一个冬天。
这样做出来的红薯干,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筋。拿到手后,用牙使劲咬一口,也只能咬下一点,然后在嘴里拼劲咀嚼,这时,红薯干的干、甜、筋、香在全部咀嚼的过程中挥发得淋漓尽致。我想,这筋道红薯干,就是在今天,也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倘若放在超市里,佐以豪华包装,不知卖上几多钱一斤。
写到这里,和红薯有关的东西一下涌在了眼前:用红薯叶做成的红薯叶馍、用红薯叶蒸拌的菜、红薯渣馍、焯熟调拌的红薯梗······这些都是记忆中的美味,可惜很少能吃到了。也不是吃不到,是再也吃不出烙在记忆中的味道。去年我家种了三亩红薯,红薯挖出来后,我让妻子擦了写红薯干,晒干后准备煮着吃。岂料下在锅里,却无论如何也煮不熟。那些一同下锅的绿豆,在大火下都绽开了花,可红薯干就是不烂,苦笑一下只好作罢。
连续几年在自家责任田里都种三亩红薯,每年都会收上万斤红薯,但我吃红薯不会超过三块儿。儿子说:红薯是天然的保健品,吃红薯抗癌呢!妻子也劝:电视里都说吃红薯好,你怎么就那么讨厌吃红薯呢?我只是淡淡一笑:也许小时候吧一辈子的红薯都吃了吧!
不吃红薯,但不敢忘记红薯,毕竟,红薯和着我的童年一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