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记网

位置:日记 > 随感日记

旧书情结

时间: 2015-01-30 16:25:24  分类: 随感日志  天气:阴天 
偶然的在女儿的书架上发现一本署名《鲁迅与许广平》的书(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顾名思义本以为是说鲁迅与许广平之间遗闻轶事的著作,孰知打开一看却是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往来的结集。记得此书的书名原来已由鲁迅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就定了的,叫作《两地书》。
说起《两地书》,不由的忆起年轻时逛旧书店,淘自己喜爱的上世纪30年代作家的著作的往事,而《两地书》则是我爱好和收集鲁迅先生著作的肇始。
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凡是爱好书籍,喜欢买书的上海人,可能很少有不知道素有文化街之称、书店和售卖文具字画商铺林立的福州路的。
当我还是一名青涩初中生时,经常不吃早餐,将母亲给的早餐钱0.12元(可以买到一碗阳春面)私藏下来,积到一定数量,就去福州路上的《上海旧书店)淘旧书。
那时书价很低,通常一本文艺杂志,如《人民文学》、《文艺月报》、《诗刊》等主流期刊,标价仅1毛钱(原价也仅三角钱这样),小说、戏剧等书籍的价格一般也鲜有超过一元钱的。于是地处福州路中段的《上海旧书店》便成了我和一些爱买旧书的人的淘书天堂
就在这家旧书店里,我买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很珍贵的书或杂志。如刊载有首次发表毛泽东写给大诗人臧克家的《关于诗的一封信》的《诗刊》创刊号。这本《诗刊》还是很鲜见的毛边本,即杂志的侧边随印刷纸张不作切齐装订,书页宽窄不一就装订成一本杂志。说实话这种装帧至今我都没见过第二本,很有特别天然随意的韵味。此外反右运动前夕,刊载有后来被批判的所谓右派的大毒草作品,例如:《人民文学》刊载的刘宾雁的《在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还有我十分喜欢而在当时很少见的反映大学生解放前夕面临政治分野、抉择爱情的中篇小说宗璞的《红豆》等等思想新鲜文笔优美的作品,我都得以阅读并收藏。这些作品营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对思想很是单纯的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当时还只是初二学生的我,也在同学间课堂里就时政问题展开辩论时“大放厥词”,结果到所谓枪打出头鸟时,惨遭班级组织的上纲上线的专项大批判,后来幸因年龄太小才没被打成右派 。但这次教训却让我受益终生,自此开始秉持三缄其口的原则,再也不敢就政治和社会问题“乱说乱动”了。这是后话。
不过刚开始在众多文学书籍里,我独钟爱上世纪30年代描写学运、校园生活及年轻学子情感故事的小说。潜移默化中连自己的打扮也效仿起此类书中流行的装束:一袭藏青色对襟中式外衣,然后一条浅灰色丝质长围巾,往颈脖一套,将其中一端往脑后一甩,就像青春之歌里卢嘉川那样的举手投足,煞是文质彬彬,气宇不凡(遗憾的是这样的装束我只照过一次相,且惜已遗失不见。)心里的感觉真的不要太好 。
至于与鲁迅作品结缘,说来其实真的是很偶然的。某日在一堆好像是上世纪中,良友书店出版的纸色已经发黄的旧书中,随手捡了一本叫《两地书》的书。书名并不起眼,只是出于一时没找到可心的书,聊以此书排遣时间而已。孰知翻看几页后,即被鲁迅先生睿智、简练、诙谐幽默文字吸引住了。虽然之前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和散文《滕野先生》。而那时的年轻人好象与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一点上倒并无太大不同,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很爱读,原因大抵也同是时代不同的隔阂,加之觉得先生的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但我却因了一贯的喜欢历史上的掌故,对先生反映他那时社会的作品,特别是揭露、讥讽丑恶现象和论辩的杂文很有兴趣。此外也喜欢先生以深厚学问为基础的匕首投枪般尖锐的论辩式的文风。这样我便开始专注的选购鲁迅先生的著作,而且也没有多长时间基本上收集齐了他老人家的书。
我的藏书箱是一只当时商店装整箱肥皂用的木板箱,俗称肥皂箱。不用多长时间,第一只肥皂箱便书满为“患”了,接着便有了第二只肥皂葙。到我从上海支内到广西时,带的行李中主角就是那数只其貌不扬,装满旧书的肥皂箱。
这几葙旧书,此后跟着我走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直到工作地点稳定下来。那时业余时间没有什么可资消遣的活动,我又不喜欢打牌,于是只有与我的旧书们为伴。时光荏苒,它们由旧而被翻破,而我则经历了青丝变白发,彼此一直坚持着相交不逆的情缘。除了在文革中有一部分据说是封资修的书(如《普希金诗集》《艾青诗集》等)被查出来交了出去,落得个被焚烧的下场。另有部分书被朋友同事借阅忘还给我而散失。现在我在上海旧书店买的旧书已所剩无几,不起眼的排列在我的书架上。让我每一目及,便会联想到上海福州路上的那家旧书店,联想到当时年轻的我倘佯在旧书海洋中像一只小蜜蜂吸吮花蜜似的快乐欢畅.....

作者信息

佚名

昵称: 佚名
性别:男
去Ta空间看看

我要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0)

佚名的日记

随感日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