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耳光
时间: 2015-01-26 05:13:12
分类: 情感日志
天气:晴天
崭新的板凳,犹如阵容整齐、精神抖擞、仪容端庄的受阅待检的士兵方队,安静站立在宽敞整洁、丽日蓝天之下。
这是我的同行们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在平阔的空间画线打点;我们的班主任一笔一划在口取纸上书写班级和姓名、再挨个逐人在板凳上贴上标签;我们的学生辛苦一个活动时间,在高高低低的楼梯上下来回、如蚁搬粒米一般,按要求摆放板凳;是我校领导教师上下一心、师生齐心合力、严要求高标准为报告会的顺利召开、为迎接家长到来而精心准备的会场。
远道而来的专家,在楼前的主席台上,手持话筒、操着一口浓重河南方言的普通话,时而语气平和、时而语调激昂,时而低言举例、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小言詹詹、时而大言炎炎。情绪饱满之时,放开嗓门、高歌一曲;再加上时不时来点小幽默,引人发笑或者来点煽情的语言艺术,获得经久掌声。总而言之,专家调动一切演讲技巧或智慧,通过语言或丰富的情感,活跃气氛,引起共鸣,为本次的讲座增色添彩。
这是一次专门为家长召开的专家演讲报告会,会议的主题是“环保型的家庭,原生态的学生”,聘请的是河南省开封市教育专家王金宪先生。他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人生经历、社会阅历以及教育理念,条分缕析、态度鲜明地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素养提高、学习促进等方面的影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家长要时刻学习、追求进步、提高素质、做孩子榜样的必要性。凭心而论,对于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或迷茫无措的家长而言,我个人感觉,这场报告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放眼我们在座的家长,态度可就千差万别了。
有的聚精会神,从报告中聆听到了智慧的清音、学到了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技巧,从而更加专注,甚至听得两眼放光,频频颌首;
有的三五成群小声交谈,就专家的某一观点交流彼此的看法,气氛甚是融洽。这些平时互不相识的陌生者,因同样的身份、为了同样的目的、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就一个共同的话题,交换意见、谈兴不减,实属难得。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画面,破坏着此时的美好。
有人对此报告不屑一顾,神情肆无忌怠,就题外话而谈笑风生;
有人搬着孩子们摆放整齐的凳子,离开位子、跨越“界限”,找自己的熟人、朋友,趁此机会说话唠嗑拉家常套近乎;
有人拿着手机,旁若无人地沉浸在网络精彩纷呈的信息世界里,借此捱过漫长的2个小时;
更有甚者,不等报告会结束,就有家长迫不及待地抓起板凳送回教室,提前离开。前有车、后有辙,前有首例、后就纷纷效仿。
诸如此类,对台上作报告的人,缺乏起码的尊重。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毕竟一本《哈姆雷特》,由于阅读者的思想差异和认知差别,就会有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的形象诞生;再精彩的报告会,也难做到众口一致、人皆满意。出现上述情况,意料之中、情理之中,都可理解。
让人无语的一幕,是报告会结束、家长离场后的那一幅画面,不只是我个人有微词,相信我周围的很多老师,看到此种情景,都会感慨。
随着家长的离开,原本干净整洁的会场,一片狼藉:
喝光的矿泉水瓶随地乱扔,随着家长纷纷离开的脚步失去了遮掩,赫然在眼前,刺激着眼睛,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家长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绕开绊脚的瓶子,视若无睹地迈开了脚步;
稍不注意,双脚踩上空瓶的家长,随起一脚踢开绊脚的瓶子,看着它咕噜噜滚远,旁若无人地走开;而不远处,就有分类的垃圾箱,精神地站立着。
除了矿泉水瓶,还有家长擦汗、擦手等随手丢下的纸片、纸团,这些白色的纸制品,在干净的五彩瓷砖铺就的场地中,显得格外扎眼,随着两千多名家长的脚步走动带起的风力,有的扬起来、动起来。这些动起来的纸片、纸屑、纸团,带来的不是美感、不是美景,让人心中无比添堵。
跨过矿泉水瓶、踩着纸片纸屑纸团,这些成年的家长,带着或满意的笑容走了,或带着遗憾的表情走了,或带着抱怨的神情走了……总之,他们走了,走得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毫无愧意,没有一个人自觉弯腰,做一个捡拾的动作,让环境美起来。
和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家长眼中长不大、有这样那样所谓“毛病”的孩子。这是一群为了会议临时安排举班牌、迎接家长安排就坐的礼仪学生,他们、她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戴着鲜艳的领巾,自觉地捡拾着满地的空瓶子,放进可回收的垃圾箱里;他们、她们蹲下身子,挪步向前,一片一片捡拾着白色的纸片纸屑纸团。这些孩子弯腰捡拾的动作,是蓝天丽日下一道最美的风景!
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一个弯腰,这是长期学校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我们这些在家长眼中的原生态的孩子,通过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还这片场地一个环保型的面孔。
谁做了谁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不知扇到了谁的脸上,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孩子的行为,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又不知扇在了谁的脸上,让谁的心中震撼?
这是我的同行们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在平阔的空间画线打点;我们的班主任一笔一划在口取纸上书写班级和姓名、再挨个逐人在板凳上贴上标签;我们的学生辛苦一个活动时间,在高高低低的楼梯上下来回、如蚁搬粒米一般,按要求摆放板凳;是我校领导教师上下一心、师生齐心合力、严要求高标准为报告会的顺利召开、为迎接家长到来而精心准备的会场。
远道而来的专家,在楼前的主席台上,手持话筒、操着一口浓重河南方言的普通话,时而语气平和、时而语调激昂,时而低言举例、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小言詹詹、时而大言炎炎。情绪饱满之时,放开嗓门、高歌一曲;再加上时不时来点小幽默,引人发笑或者来点煽情的语言艺术,获得经久掌声。总而言之,专家调动一切演讲技巧或智慧,通过语言或丰富的情感,活跃气氛,引起共鸣,为本次的讲座增色添彩。
这是一次专门为家长召开的专家演讲报告会,会议的主题是“环保型的家庭,原生态的学生”,聘请的是河南省开封市教育专家王金宪先生。他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人生经历、社会阅历以及教育理念,条分缕析、态度鲜明地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素养提高、学习促进等方面的影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家长要时刻学习、追求进步、提高素质、做孩子榜样的必要性。凭心而论,对于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或迷茫无措的家长而言,我个人感觉,这场报告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放眼我们在座的家长,态度可就千差万别了。
有的聚精会神,从报告中聆听到了智慧的清音、学到了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技巧,从而更加专注,甚至听得两眼放光,频频颌首;
有的三五成群小声交谈,就专家的某一观点交流彼此的看法,气氛甚是融洽。这些平时互不相识的陌生者,因同样的身份、为了同样的目的、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就一个共同的话题,交换意见、谈兴不减,实属难得。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画面,破坏着此时的美好。
有人对此报告不屑一顾,神情肆无忌怠,就题外话而谈笑风生;
有人搬着孩子们摆放整齐的凳子,离开位子、跨越“界限”,找自己的熟人、朋友,趁此机会说话唠嗑拉家常套近乎;
有人拿着手机,旁若无人地沉浸在网络精彩纷呈的信息世界里,借此捱过漫长的2个小时;
更有甚者,不等报告会结束,就有家长迫不及待地抓起板凳送回教室,提前离开。前有车、后有辙,前有首例、后就纷纷效仿。
诸如此类,对台上作报告的人,缺乏起码的尊重。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毕竟一本《哈姆雷特》,由于阅读者的思想差异和认知差别,就会有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的形象诞生;再精彩的报告会,也难做到众口一致、人皆满意。出现上述情况,意料之中、情理之中,都可理解。
让人无语的一幕,是报告会结束、家长离场后的那一幅画面,不只是我个人有微词,相信我周围的很多老师,看到此种情景,都会感慨。
随着家长的离开,原本干净整洁的会场,一片狼藉:
喝光的矿泉水瓶随地乱扔,随着家长纷纷离开的脚步失去了遮掩,赫然在眼前,刺激着眼睛,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家长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绕开绊脚的瓶子,视若无睹地迈开了脚步;
稍不注意,双脚踩上空瓶的家长,随起一脚踢开绊脚的瓶子,看着它咕噜噜滚远,旁若无人地走开;而不远处,就有分类的垃圾箱,精神地站立着。
除了矿泉水瓶,还有家长擦汗、擦手等随手丢下的纸片、纸团,这些白色的纸制品,在干净的五彩瓷砖铺就的场地中,显得格外扎眼,随着两千多名家长的脚步走动带起的风力,有的扬起来、动起来。这些动起来的纸片、纸屑、纸团,带来的不是美感、不是美景,让人心中无比添堵。
跨过矿泉水瓶、踩着纸片纸屑纸团,这些成年的家长,带着或满意的笑容走了,或带着遗憾的表情走了,或带着抱怨的神情走了……总之,他们走了,走得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毫无愧意,没有一个人自觉弯腰,做一个捡拾的动作,让环境美起来。
和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家长眼中长不大、有这样那样所谓“毛病”的孩子。这是一群为了会议临时安排举班牌、迎接家长安排就坐的礼仪学生,他们、她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戴着鲜艳的领巾,自觉地捡拾着满地的空瓶子,放进可回收的垃圾箱里;他们、她们蹲下身子,挪步向前,一片一片捡拾着白色的纸片纸屑纸团。这些孩子弯腰捡拾的动作,是蓝天丽日下一道最美的风景!
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一个弯腰,这是长期学校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我们这些在家长眼中的原生态的孩子,通过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还这片场地一个环保型的面孔。
谁做了谁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不知扇到了谁的脸上,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孩子的行为,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又不知扇在了谁的脸上,让谁的心中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