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暑假实习周记
两周的时间,46人同行相伴,走过了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跨越了青藏高寒区、东南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行程超过3000多公里。期间通过学术报告系统的了解了知识,又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领略了这个区域丰富多彩的地貌类型,体验了蒙古族、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还有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友谊。如今,联合实习圆满结束,整理完笔记和30页总结报告的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收获、是欢乐、是专业、是碰撞和满怀的感谢。
为了准备这次实习的选拔考试我重温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而接下来的十四天里,实地的考察、测量无不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同时,大自然又是复杂多样的,课本的单一知识在自然中衍生出许多变化和形态。实习中,老师耐心讲解了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综合地理知识,带领我们考察了黄河阶地、红水河堆积阶地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测量秦王川盆地古沙丘斜层理倾向,绘制古风向玫瑰图;挖掘、观察、测量灰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高山灌丛草甸土剖面;考察古冰川遗迹,了解冰斗、刃脊和角峰等特殊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翻阅祁连山、穿过河西走廊考察沿途一路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通过观察猪野泽湖泊沉积剖面,理解干旱区盐湖沉积的“牛眼模式”;对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本康丹霞和张掖彩色裂地的异同;考察青海湖东北岸的古湖堤、近代湖堤;参观引大入秦工程、红崖山水库、海西镇原子城、武威雷台、文庙、天堂寺;品尝白牦牛酸奶、烤全羊、青稞酒、武威“三套车”……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李吉均先生在冰川擦痕石上“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题词的意义,体会到资环人求真求实,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传承。
在西北,既看到了茂密植被,也看到了寸草不生。在生态脆弱、气候变化敏感的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污染环境、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以及由此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学习地理不是为了征服地球,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规律,保护她。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历史各类知识“大杂烩”,让行程中的我们一路都保持着好奇,而香港和内地的文化碰撞产生的奇妙火花让原本奔波疲累的路途充满了欢声笑语。大Ray(香港同学)的咩咩之歌、蒙古女人日娜的爽快柔情、河北江西东北南京山东新疆河南广东的方言碰撞、段子库乐乐哥的引经据典、老师讲解时中英文混合、Alice的20岁生日会……十四天很长,脚步丈量的路途、无涯学海的一隅,每天都有新发现;十四天又很短,朝夕相伴的友谊、博闻耐心的师长,怎么舍得说再见?我们彼此约定:都要走很远的路,去到很多的地方,学习更多的知识,领略更美的壮阔。
最后,感谢风趣博学的王乃昂老师,感谢朝夕相伴,良师益友般的李卓伦老师、王君傑老师,蔡啟恒老师、徐勇老师以及毋兆鹏老师,感谢辛苦风趣、深藏不露的鲍师傅,感谢忙前忙后、关心成员的李若兰学姐,感谢这次机会让我们46人聚在一起,在20XX年的夏天留下难忘的回忆:
走三省,跨千里,十余天遍览河山;
爬雪山,过草地,脚步丈量四千米;
挖剖面,看层理,入地探查亿万年;
看丹霞,察劣地,真假不同形相似;
河阶地,湖岸堤,侧向倾角湖进退;
上天堂,下九州,自然人文两不误;
越祁连,穿大漠,丝路重地访古今;
两岸之谊,朝夕相处,携手同行两大高原。
时光飞逝,往日成歌,感谢一路有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