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范文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复习知识:水循环的意义、大气环流的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内涵。
(1) 利用93页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 阅读92页“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过填空提问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3) 通过92页案例1的分析,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学到的有关生物循环的知识,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 归纳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阅读课本94页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A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B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利用课本95页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探究问题:A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B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样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书本96页案例3,阅读图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联系图,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环境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准确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
(3)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4 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内陆环境整体性表现比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联系图,使学生重新复习巩固新课内容—整体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表现的内涵。
(2)阅读资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习必修2做好伏笔。
5 布置作业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