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日记

位置:首页 > 中小学生日记 > 说课稿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2-03-09 13:07:05

  该课为“交互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例运用。“交互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究,交换信息,最终达到构建学生新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即传授)。创造性就像种子,它需要的是适合孕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环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它的运行是从提问开始,分析和探究问题为主要核心,归纳、总结为高潮,最后解决和提出新问题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是不断探索,螺旋上升,从较低级走向更高级的过程。而配合以交互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实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地参与、引导和修正,使探究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并逐步深入。师生交互共究这一形式,创建了培养创新性的良好环境。

  一、本节课综述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研究复杂的多运动因素共同参与时的运动规律(教材仅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参与),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合成与分解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为以后学习平抛运动乃至研究一般曲线运动打下基础。基于这一原因,该节课应更多地研究矢量分析的共性。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虽然是以运动量(位移S和速度V)为核心,但应注重与力学量(力F和对应的加速度a)进行类比,在方法上要重视图象法在矢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不仅要达到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更应拓展该定则在矢量分析中的普遍意义,使学生掌握矢量合成与分解的一般原理,学会运用作图这一最直观和最简洁的分析矢量问题的方法。考虑到探究该问题还刚刚开始,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运动的合成上。

  二、模式运用和流程

  由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经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学过,所以新课的引入可以从复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入手。力和运动从矢量分析的角度看虽然相似,但总还有不同的地方,故初级探究应建立在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采用新教材中的“红蜡小圆柱体上浮”演示实验来展示运动合成的情景。因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又设计了多媒体动画——吊塔模型。通过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基础。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写在小纸条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适合本节课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问题使其完整。本节课围绕重点内容可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一些:①分运动和合运动在时间上有什么关系?②运动可以合成吗?③小蜡块竖直向上的运动跟水平向右的运动是否相干?④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是否还是匀速直线运动?⑤运动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考虑到各人深入探究的时间不同,也考虑到探究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我增加了一个很适宜深入深究的问题:轮船渡河的情形是否也与上相似?你能把匀速的轮船在均匀流动的河水中渡河的各种情形挑选有代表性的画出来吗?这一阶段宜安排5—10分钟。

  深入探究需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所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在操作中实施以同组的前后四人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讨论后把共同一致的意见以简略的方式写在纸上,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场参与讨论,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进行方法指导,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发挥其主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达到了交互的目的。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科学争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时间一般可安排10—20分钟。

  深入探究达到一定的程度,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后,即可进入归纳探究。(在进入归纳探究前,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逻辑学上有关归纳推理的概念和方法,以实现在课堂上适时插入科学方法教育。)一般来说,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不尽相同,教师可选派探究较完整全面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法可各种各样,可以让各小组把探究成果写在纸片上用多媒体放映,也可让小组选派代表讲演等,不足的地方还可让其他小组补充,教师也可补充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归纳性的材料。这一环节不仅可完善学生的思维机制,还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一流程可控制在5~10分钟。

  归纳探究的完成,标志着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突破,从学生的角度讲,预示着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点的初步领会和掌握,是探究的一个高潮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探究工作的完结。紧接着的是发散探究的开始,这一阶段实际上也就是应用、提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教师要有预见性地挑选一些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选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既可以选择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也可从“小”、“精”、“活”上下功夫,选择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参与探究的问题。训练时应提倡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自主性探究,在探究遇到困难时才与其他同学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时将充分地体现出来,要精心设计、提出如何使学生把探究工作引向深入的问题,为以后研究平抛运动打下基础。我设计的发散探究问题如下:我们已经得出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分运动必须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的其中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是匀加速运动,请你想一下,合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我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以下两个积件:①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得到两种情况下都是曲线运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还可向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题: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你认为合运动是什么呢?这里要说明的是:两个分运动在同一直线上时的运动的合成,可以作为简单的特例让学生课后看书自学。

  在“交互探究”教学中,所设置和发现的问题有一部分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特别是在发散探究的最后阶段所设置的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对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需要留在课后让学生反复思考争论,甚至实验证实。即使问题探究相对圆满,教师也应开发一些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优秀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我布置的课后思考题为:某人骑车以速度V人→地向东行驶,刮南风(风速大小也为V)。试问人感到风从何处吹来?设置的课后思考题应尽可能生动和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令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延伸活动的自发开展。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交互探究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注意探究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第二,该模式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温床,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带而过,如果真的出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待课后解决了再告诉学生;第三,交互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以肯定为主,让学生有成功感,即使学生的探究存在问题,也应着眼于从思路、方法上加以引导,而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要牢记:创造性来源于良好的环境 .

中小学生日记相关阅读

中小学生日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