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会按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3.在实验活动中,经历 “猜测——验证——结论”这一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激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并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思想。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安排: “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做、议、练、想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想: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生成“经验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也就是引入部分利用姚明跨栏3米是否虚实的旨意所在。接着在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揭示课题。
数学问题—在探究中解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发现是始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就该从问题开始,因此,我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屋梁框架图来感知三角形,紧接着通过视频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来科学的认识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水到渠成的将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通过观察到比较将三角形由感性到理性达到一个认识上的飞跃。有了科学的认识我们再返回生活来解决问题,所以下一步我通过学生做一做、议一议环节来探究性质。实验法初步感知结论讨论交流发现规律。理性与感性的验证互相结合,从而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形成结论。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数学评价—在做中体现练习法巩固新知,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课堂延伸;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养成。
数学归纳—在自查中形成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最后设计的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暗示效应,使教学的信息浓缩。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案”变成了“学案”。
2、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创造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总之,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创造的快乐,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才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