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答案大全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
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三味书屋》选自《 》。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 豁 觅食 渊博 确凿 菜畦 油蛉 桑椹 珊瑚 攒 斑蝥 秕谷 书塾 蝉蜕 盔甲 蟋蟀 收敛 拗 脑髓 倜傥 锡箔 宿儒 竹筛 臃肿 金叵罗 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
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 )
(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 )
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1)写视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
3.作者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美丽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写了那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4.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5.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 )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要的。
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
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 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
6.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__________心理和对______ ____的热爱。
7.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8.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10.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11.文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2.“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 “确凿”矛盾吗?
13.百草园不仅有美丽的景物,还有有趣的事情可做。请概括四件事。
课堂展示
1、合作探究的结果。
2、课堂检测的内容。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第九自然段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体味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探究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1、齐读第九自然段,体会它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4)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 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4、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5.作者记叙了在三味书屋里发生的几件事?
6.你认为“我”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7.鲁迅一生都勤奋努力,但他小时候却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做游戏、画画,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作为学生的你,今天你会怎么做?
课堂展示
1、积累鲁迅的名句
2、挑战鲁迅:你也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某件事情的经过,并用上一系列动词。
3、合作探究的结果。
课后反思:
杜曲一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 审核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
3、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自学指导
1、课文助读
林海音《城南旧事》序言摘录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度过难关,羞于向别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读了上面这两段文字,你就会明白作者写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用意了,你也会在作者的叙述中得到启迪和感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肿胀( ) 叮嘱( ) 恐惧( ) 骊歌( ) 花圃( ) .....徘徊( ) 玉簪花( ) 掸子( ) 咻咻( ) 麻渣( ) .......
3、和作者牵牵手
本文作者 , 作家,体裁是 ,选自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课文在写“眼前事”的同时,也写了“往事”,读课文,把这两方面事的线索填写出来。
眼前事:新建的大礼堂里举行毕业典礼――钟声响了______――______上台――_______向家里走。
往事:六年前爸爸参加我们学校毕业学生同乐会――我因______被打――爸爸要我给______寄钱。
2、填写伏笔
在叙述时为了使情节清楚,一般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文中的照应写出“伏笔”的句子。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
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
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
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
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
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
?消息?。
(3)通讯舓:
中国——新华舓 美国——美联舓、合众舓
英国——路透舓 法国——法新舓
日本——共同舓 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
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
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
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
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
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
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
泼墨写出一系列脍臽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
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
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
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舔防的城市,为
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
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 ) 歼灭(jiān ) 督战(dū ) 芜湖(wú )签订.....
(qiān ) 取缔(dì ) 对牛▃hì ) 要塞(sài )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B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
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舑敌人,相当于?号
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
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
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
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
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
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是 ,其作用是
(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
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
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
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
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
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臸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
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
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
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
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
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
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
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
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
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
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
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
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
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
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7.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本文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集》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中学 卞先红
(QQ:404131972 邮箱:bxh1208@126.com)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2、《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丑小鸭》???????????????????????????????? 5
4、《诗两首》???????????????????????????????? 6
5、《伤仲永》???????????????????????????????? 7
6、《黄河颂》???????????????????????????????? 8
7、《最后一课》??????????????????????????????? 9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0
9、《土地的誓言》?????????????????????????????? 11
10、《木兰诗》???????????????????????????????? 12
11、《邓稼先》??????????????????????????????? 13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4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15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6
15、《孙权劝学》?????????????????????????????? 17
16、《社戏》???????????????????????????????? 18
17、《安塞腰鼓》?????????????????????????????? 19
18、《竹影》???????????????????????????????? 20
19、《观舞记》??????????????????????????????? 21
20、《口技》???????????????????????????????? 22
21、《伟大的悲剧》????????????????????????????? 23
22、《在沙漠中心》????????????????????????????? 24
23、《登上地球之巅》???????????????????????????? 25
24、《真正的英雄》????????????????????????????? 26
25、《短文两篇》?????????????????????????????? 27
26、《猫》????????????????????????????????? 28
27、《斑羚飞渡》?????????????????????????????? 29
28、《华南虎》??????????????????????????????? 30
29、《马》????????????????????????????????? 31
30、《狼》????????????????????????????????? 32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探究: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
内容。 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
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1-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10-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第9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4)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5)教育内容的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和私塾教育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
(6)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
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
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反馈检测:
2、散文 早上落下的花晚上捡起来,喻指《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对比
3、B 4、B
5、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作用是更能突出百草园趣味无穷,
是“我”的乐园。
6、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7、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
8、①捉蜈蚣和斑蝥;②摘覆盆子;③拔何首乌。
9、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和无限情趣,突出百草园是乐园。
10、一是提问“怪哉”一事,二是到后面小园去玩,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做戏”
“画画儿”。 私塾教育是一个“只要读书”的封闭空间,它忽略了人的生命的自由成长、健全发展,儿童的好奇心被压抑,人的怀疑天性受打击,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被剥夺,童年的欢乐遭蚕食,这些都是有违教育本质的。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文探究:
(1)①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②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2)①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②父亲充满爱心的严厉教育,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鼓励“我”遇到困难要坚强。
(3)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①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②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③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④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5)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6)略(要有辩证的思维,从“成长”的两面性上来谈。)
反馈检测:
2、①城南旧事 林海音 台湾 ②哀而不伤 花儿
4、“我”虽幼不更事,但对爸爸的病情隐含着深重的担忧,为后文爸爸的死去做伏笔。
5、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
命垂危。
6、反衬“我”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
重。
7、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的肩上,危机使“我”
顿时成长起来。
8、“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作用:以花
写人,前后呼应,使情节连贯,结构完整集中。
3、丑小鸭
课文探究:
1、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以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在经历过种种挫折
和打击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2、在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
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3、⑴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⑵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
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
⑶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飞向他们。正因为丑小鸭的
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4、⑴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⑵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⑶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⑷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5、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
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第二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不应认为它丑,言之有理即可。
6、⑴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⑵能够舍
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⑶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感悟创作: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反馈检测:
1、D 2、①付—伏 ②却—确 ③乎—呼 历—厉 ④在—再 昌—冒 虑—虚 4、A
5、语言描写:“‘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
心理描写:“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动作描写:“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他们向水上抛来许多面包片和麦粒。”
(符合要求即可)
6、⑴ 反衬其年轻、漂亮。⑵ C(“紫丁香”和“羞花闭月”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⑶ 正直善良的人永远是谦逊温和易于相处的。
7、磨难:被迫离家流浪、逃离野鸭和追逐的猎人和几乎被冻死在湖边??这一切旨在说
明:金子终究会发光,是天鹅终究要飞翔。
8、此题是开放题,无统一答案,旨在引导去联系生活。
示例:司马迁、徐霞客、李时珍、鲁迅、张海迪等。
篇五: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 qí,záo, dǐng.2.C 3.①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
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襟 惰 掸 骊 嘱,徊 栅 惧 圃 簪 蒲
2.扎:zā捆扎 zhā扎针 zhá扎挣 夹:jiā夹缝 jiá夹袄
3.D
4.①拖 抄 倒转 抡 ②床头 床角 床上 床下 混合
5.①城南旧事 林海音 台湾 ②哀而不伤。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
9.(1) 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 “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有爸爸生气时打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写出爸爸的严厉。
(3)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沦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
二、 1.……表示话没说完
2.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3.“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略。
5.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6.提示:要有辩证的思维,从“成长”的两面性上来谈。
三、1.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 A! 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2.提示: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3.A.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 B.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
4.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5.对几何缺乏天分,就可能在统计学上拿A。不存在,这是老师为了鼓励我而故意编出来的一个说法,目的是树起我的信心,让我学好统计学。
6.心理学教授。因为他善于把握推测人们的心理,还善于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开导别人。
3 《丑小鸭》
一、 dù zhuó shàn zhǎo hài 屐 陋 沮
二、 1.讥笑 2.灰心失望 3.简单粗陋,不完备 4.形容来势很猛
三、骇 采 汹 辨 截 悚 屈 碧
五、1.出生后受到全体鸡鸭的嘲笑和啄打;他的兄弟姐妹对他生气;妈妈嫌弃他;女佣人用脚踢他;在沼泽地遭到猎狗追赶;在老太婆家受到猫和母鸡的讽刺;冬天昏倒在结冰的河上。
2.善良、谦虚、有坚定的信念、对理想执着追求
3.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环境怎样,只要你有着自己一份美好而执着的理想,并且能为自己的理想不懈的奋斗,总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六、 D
七、是的。两句话的语义重复了。根据专稿意思,下任秘书长还是非洲人。标题中的“乃”即为“是”之意。“莫属”还是“属于、是”之意,语意重复。删去“乃”或“莫属”。
八、1.它认为自己是粗笨的,丑陋的,不配接近美丽的天鹅。
2.作为一只天鹅,渴望与同类接近,那是他的本性,同时,“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是丑小鸭心中的梦想与追求,为了实现梦想,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丑小鸭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这儿苹果……春天的气息”,一方面,美丽的自然界与美丽而高贵的天鹅相映成趣,使故事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用自然环境的美丽来烘托丑小鸭美好的心灵,衬托人物的命运:丑小鸭变天鹅了。
5.只要你不懈地追求,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6.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小孩子给他面包和麦粒称赞他是最美的。 7.感到难为情,太幸福了,一点也不骄傲。
九、1.cǔn mèi
2.植物根——黑色绳索 地下水的细流——颤动的亚麻纤维
3.挖苦树根丑陋。
4.底下细流汇聚成地表渠水,流到地面上。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⑴
6.如同只有黑色丑陋的玫瑰花根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只有那些卑微,粗笨,像土地一样被践踏的下层劳动者才创造了人间的幸福。
7.B
8.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4 《诗两首》
1.略2.略3.略 4.B
5.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6.“一切”强调了所有的不幸和挫折所带给人的忧郁都是暂时的,一会儿就过去了,劝诫人们正视“忧郁”,向往“未来”。
7.D
8.示例:你定的那个日子正是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这样吧,到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会抽空过去聚一下。
9.示例:有什么种子就有什么果子。要想收获果子,必先裁种种子。撒下爱心的种子,必收爱心的果实。勤撒善种并辛勤耕耘的人,必获丰富的回报。
10.依次填:廖化;猪八戒;孔明;李逵
11.人生遭受挫折
12.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意近即可)
13.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14.不能。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5.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意近即可)
16.péngpài、shuò
17.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电闪闪出了她的形象;在冲激和飞旋中扬起了她的云裳。
18.彭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9.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20.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21.第一节:面对选择困惑迷茫
第二节:作出选择
第三节:路径绵长难以回返
第四节:人生之路不可回头
22.提示:慎重选择。
23.略。象征手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
24.略。未选择之路充满诱惑,也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
25.提示:独立思考,慎作选择,坚持不懈
5 《伤仲永》
一、 yì yè chèn lì 泯 乞
二、 属于 曾经 书写 立即 题上 自己的
同乡 四处 拜访 相称 听说的情况
三、同“攀”,牵引。 对……感到诧异,名作动。 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
以……为利,意动用法。 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从 自己; 听说 听到 见闻; 到,介词 在 比 被 。
五、1.C 2.B 3.C
六、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 吾 吾 仲永 ? 其父 仲永
七、 1.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认识书写工具。
2.最后成为了普通人,就是因为后天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3.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八、略。 九、 1.略。 2.略。
3.(1)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眼光短浅,“不使学”。
(3)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5)略
十、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 (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2.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1.略 2.A 3.D 4略
5.①无论是哪个年级,初中生成长的烦恼来自自身的最多,然后依次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成长的烦恼来自自身的越来越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则越来越少②略③略
二、(一)6.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
7.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8.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
9.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10.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
(二)11.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12.(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13.(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14.D
1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三)16.①隶,隶属,属于。②扳,同“攀”,牵,引。③称,相称,相当。④固,本来。
17.乡邻们对仲永感到很惊奇,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作贵客接待。
18.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1)略,(2)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第6课
一、基础积累
1.pò péngpài zī píng wǎn bǔ 澜 巅 概 篮
2.(1)奔流到海不复回 (2) 黄河落天走东海 (3)黄河远上白云间
(4)黄河入海流 更上一层楼 (5) 长河落日圆
3.(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
(2)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4.(1)B(2)B(3)A
二、文段阅读
(一)
1.比成摇篮是因为黄河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成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2.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3.反复出现此语句,把诗歌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表达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的意思。由实到虚,步步深入。
4.统领全诗,表现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
5.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接成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西东。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6.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二)
1.Qióng zhuài shān sù
2.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