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
《姥姥的剪纸》(片断)评课案例
自2006年秋学期以来,我校实施了“挂牌听课”制度,其主要形式为:教导处在每天上午早读课前用小黑板公布当日被听课人员名单、节次与科目,学校成立的相应听课组成员听课,听课组成员检查教者的备课笔记、集中形成书面评价反馈意见,将书面评价反馈意见与教者见面或听课组成员与教者面对面交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检查与研究的手段,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姥姥的剪纸》也是本学期的“挂牌听课”课例之一。
一、导入激趣。(略)
二、初读感知
1、范读课文。
【评: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者范读课文的做法值得赞赏,也应当提倡。】
2、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⑵读通顺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小黑板)
择(zé zhái)菜 刁难(nán nàn)
机灵(línɡ linɡ) 薅(hāorǔ)草
数(shǔ shù)九隆冬 三伏盛(shènɡ chénɡ)夏
⑵从以上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⑶读一读(小黑板)
小屯 喂猪 刁难 岂知
庄稼 驮着 啃食 清爽
质疑:以上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懂?(同学互助)
【评:教者并没有让学生查词典,而是通过同学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对“岂知”的意思不应简单告知,应当让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
4、指导写字:
⑴“刁”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⑵“岂”是上下结构,下部是什么?
⑶“爽”的笔顺是什么?
【评:在指导写字时,也应当对其他字的结构特点作适当强调。】
5、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分段。(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3)。(略)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略)
评课: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四步。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步一般是从学生自己读课文开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完成了以上教学任务,同时引导学生精读了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广结善缘的善良品格。纵观教学过程,本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明显。
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观摩,乃至一定层次的公开课,绝大多数教师热衷于使用录音磁带、网络视(音)频资料来代替教师范读课文。而本节课的教者面对这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仍然坚持范读课文,且读得声情并茂,值得提倡和赞赏。同时,尽管是六年级,教者还是坚持对“爽”等生字的示范书写。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在在过程中,教者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各抒己见。教者既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又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学手段简单朴实。
作为平常的课堂教学,本节课教者没有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使用了常用的小黑板,虽然简单,但是适用。本节课教者先后两次使用了小黑板,遴选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既成功地让学生达到识字的目的,又有效地检查了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得益于教者能够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如果教者能够在学法指导上再多下点的功夫,相信本节课将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