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温暖生命黑板报
书香温暖生命主题的黑板报怎么做呢?有什么内容可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书香温暖生命黑板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书香温暖生命黑板报之读书名言名句
1、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2、要了解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就要考察他做的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3、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听他说的话,观察他听做的事。
4、会学习的人总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倦。
5、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一定要通过学习的考察以取得真正的知识。
6、判断是非不能明察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往。
7、思想专注看东西就会看不见,听声音就会听不清,吃东西也不会品出味道。
8、只有推理论事,才能触类旁通。
9、好学就要专心一意。
10、知理而不付诸行动,就是知道得再多,也会感到困惑的。
书香温暖生命黑板报之读书好处
一、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锃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样在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有效应对。
二、养雅气,去俗气
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古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不爱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出息的家庭,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社会。难怪古今中外有见地的人常以书香门第为荣,饱学之士常说人世间第一美事还是读书,温总理最爱看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手拿书读的场景。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三、养才气,去迂气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然则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别。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使人才华横溢,才气大增;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代迫切需要千万个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
四、养朝气,去暮气
当清朝的鸿儒显贵闭目塞听,视西方的天文物理地理算术为“奇淫巧技”,并无情地封杀本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之时,曾经显赫世界的大清帝国早已老态龙钟,无可奈何地沦落到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地步。而《海国图志》则东渡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国家国策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不善读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善于读书,具备世界眼光,擅长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个社会蒸蒸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剜去后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内心愤懑而写作的。
六、养大气,去小气
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短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
七、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晚清中兴重臣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连偶尔在梦中与小妾私密也记录下来,作为内心尚存邪念的验证。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八、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科学的可敬的。
九、养和气,去霸气
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中国古代的一部《孙子兵法》,说的是“战”事,求的却是“和”事。难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有见识的军事战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叹息说:要是早一点通晓中国《孙子兵法》“和”的精髓,欧洲各国也不至于为些蝇头小利而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康德曾说,书读得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著名学者季羡林始终和颜悦色,从不以大学者自居,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也从不与人动气,与人争个高下。
十、养运气,去晦气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相,恶人会遭天谴。一部佛教经典上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相信因果轮回之类的说教,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社会需求,更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和秩序约束。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一个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