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位置:首页 > 排行榜 > 世界之最

中国十大科研成果 活性染色体正式问世

发布时间:2022-02-15 23:28:48

  对于大部分(吃瓜群众)来说,虽然有些研究成果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或者离真正享受这些成果带来的便利还非常遥远。但是科技始终都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我们不是人人都有世界十大著名科学家的高度,但是科技的发展却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为了避免“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科技闪光点还是要有所了解。

  10:活性染色体

  

  2017年3月9日,据新华社报道,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戴俊彪博士在展示培养皿中的酿酒酵母菌株。这些菌株中2号染色体由华大基因杨焕明团队重新设计并合成,12号染色体由戴俊彪团队重新设计并合成。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所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酿酒酵母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以合成型酿酒酵母染色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组重排、环形染色体进化领域的研究进度,为人类环形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

  9:国产水下滑翔机

  

  2017年3月6日,据新华社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近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据中科院介绍,“海翼”号水下滑翔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海翼”号此次搭乘“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TS03航次,历时4天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87个小时,总航程超过130公里,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

  8: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这标志着我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已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据悉,该光量子计算机是由中科大、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协同完成参与研发的,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

  据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介绍,经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7:国产大型客机

  

  2017年5月5日,中国大型客机项目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实现顺利首飞,飞行高度3000米,飞行区域为江苏启东上空。在进行70多分钟的试飞后,该机返回浦东机场,成功着陆。C919首飞的试飞科目有平飞巡航、缓慢推拉油门、三向脉冲操纵、小范围滚转、小范围协调侧滑等。

  虽然没有世界上最大的客机那么大,但是C919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C919飞机设计定位于航空运输市场最主流的150座级单通道市场,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8座,全经济舱布局168座,飞行高度12100米,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

  6: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于今日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本次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试采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截至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5:中国“人造太阳”

  

  2017年7月5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近日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做“人造太阳”。

  4:新型费米子

  

  2017年6月20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据了解,现有理论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费米子,即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人们所熟知的电子、质子、中子等就属于狄拉克费米子。宇宙中的费米子在固体中存在“影子”,这种“影子”或具有传统理论中费米子的行为,或能演生出完全不同的新型费米子。

  3:量子通信

  

  2017年8月10日,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两篇来自同一国家、同一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同时在线发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的名字,两次出现在了英国《自然》杂志上。同时,其也宣告了两个“第一次”: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

  2:高产水稻

  

  2017年10月16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正式发布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据研究员介绍,这种“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

  1:暗物质

  

  2017年11月30日,据新华网报道,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于30日在线发布,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神秘讯号首次为人类所观测,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发现。

排行榜相关阅读

排行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