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大农产土特产品排行
1、平谷大桃
平谷区三面环山,中间为冲积而成的平原,有独立水系,水资源丰富,区内没有污染型企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无公害;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泃河、洳河冲积而成的十几万亩沙质地和河滩地,特有的土质富含硒和钾,最适宜大桃生长。平谷区的大桃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多年,平谷区借助独特的区域优势,大力实施“大桃一品带动”的生态果品富民工程,孕育出了世界最大的桃园、中国最大的桃乡、首都最大的果区。平谷大桃以其规模和优良的品质,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美誉。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2001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桃乡”。2002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世界种植桃面积最大的区”。平谷区大桃面积大,优种多,上市时间长。大桃面积22万亩,总产2.88亿公斤。具有白桃、蟠桃、油桃、黄桃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2、大兴西瓜
大兴为著名的西瓜主产地和集散地。大约400年前,明万历年间,大兴西瓜即有入贡的记载。大兴地处北京东南郊,境内永定河东侧。北臧村乡天宫院村以南,以庞各庄为代表的10个乡,西瓜分布面积比较集中,是该县西瓜的主要产地。该地区地处洪积、冲积平原,多为沙性土。在5-7月西瓜的蔓生期、开花期和座瓜期,要求的最适温度在18-35℃之间,而这里的月平均气温为20-26℃,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6月中、下旬西瓜的需水量约为总需水量的47%,这时该区季风雨已经来临。加之昼夜温差大,在西瓜的生长季节日较差可达10℃以上,这里不仅自然条件有利于西瓜生长,而且农技人员和上千名种瓜能手有丰富的种瓜技术经验。所产西瓜素以沙、甜、脆著称,在京、津一带颇负盛名。在大兴区每年一届的西瓜节期间,各乡瓜农擂台竞赛,吸引了许多中外宾客。
3、房山磨盘柿
北京郊区的柿子分布很广,品种繁多,其中最为驰名的要算是房山大磨盘柿了。 大磨盘柿又称大盖柿,在京郊山区均有分布。门头沟陇驾庄、房山区河北沟、平谷县大华山出产的大磨盘柿是其中的上品。这种柿子个头硕大,平均每个半斤左右,大的可接近1斤。果实圆而扁,腰部且有一道深沟 其状如磨盘,因此叫大磨盘柿。又由于这种柿子形似有盖的容器,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大盖柿。房山区出产的“房山磨盘柿”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生长在山前暖区,造就了其独特的品质,为推动房山区磨盘柿产业化建设进程,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2002年区林果科技服务中心申办“房山磨盘柿”产地证明商标,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考察、公示,于2003年底获准注册,成为北京市的证明商标。 4、门头沟京白梨
房山区是北京市梨的主要产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乾隆年间永定河决口,冲毁了几个村庄,其中的老君堂村片瓦无存。水退之后第三天乾隆皇帝徒步视察,当时正值金秋时节,到金门闸后叫侍从们采摘野果充饥,无意中在贾河、官庄一带采摘了一些白梨和红肖梨,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随即留下一句“千年之梨不毁”的口喻,除下旨保护这一带的老梨树外,还在周边栽植梨树几千亩。直至今日,环绕贾河村四周仍有乾隆年间在下的梨树,依然枝繁叶茂,树龄最高的达300年以上,最粗的直径有80多公分,最多可年产梨300多公斤。琉璃河镇贾河村是房山区果品主要产区,梨树面积1.1万亩,占全区梨树总面积的24%,年产梨650万公斤,占全区的29%,春季雪白的梨花一望无际,秋季果实累累万里飘香,恰似人间仙境,乐趣无穷。本地区无污染,水质纯净,空气清新,所产果品清脆甘美,甜度高,口感好,其中的京白梨成书于8月中旬,果实扁圆,果色嫩黄,果肉细腻,多汁味甜,香气袭人且含糖量高,可达13%以上,皮薄香脆,成熟后果皮为黄白色,光滑皮薄,果肉色白,酸甜适口,果肉中含石细胞少,品质极佳,是北京地区的特色水果之一,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在《北京果树志》中被称为“秋子白梨的佼佼者”, 广梨和子母梨由于成熟后肉质细软香气怡人,而深受中老年人群的喜爱。
5、密云板栗
由于独特的地质、土壤构成和特定气候条件,北京密云板栗富含人类必需的丰富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上乘食品。密云板栗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考证,目前在密云仍有百年以上的板栗树5000余株,依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密云县板栗生产历史悠久,是京郊板栗大县,为燕山板栗重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如今,密云县板栗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优质板栗1300万公斤,占北京市板栗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近一半,主要分布于密云水库环湖东、西、北岸的十几个乡镇,板栗种植农户4.5万户,占全县果农的60%。 2004年12月,密云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板栗之乡”荣誉称号;2005年10月申请注册了“密云甘栗”商标;2008年3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核,获批燕山板栗地理标志产地保护。
6、怀柔板栗
怀柔板栗算得上是板栗中的精品,皮薄色亮、肉质细腻、甜糯可口、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怀柔板栗栽植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远近闻名。《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就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唐代以后历朝多将板栗列为贡品,明代更是将怀柔板栗作为十三陵的主要祭品。为供奉朝廷特需和名皇陵祭奠,明朝廷在十三陵附近的州县设立榛厂,专职负责提供板栗、核桃等祭奠品的生产和交纳事宜,其中怀柔就设立了榛厂五处。据专家考察证实,至今怀柔仍有明、清代栽种的板栗4万株以上。树龄超过500年的明代栗树仍有数株,百年以上的随处可见,明清板栗园有多处。渤海镇政府后的板栗园内,最粗的古栗王3个人都搂不过来,树的直径达到1.7米,九渡河镇西水峪村“小西湖”畔的明代板栗园,面积在百亩以上,有明代栗树40余株,九渡河狼窝沟“大明栗”和渤海镇南冶村小梁南的“板栗王”至今还根深叶茂,实为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2001年,怀柔被国家林业部认定为“中国板栗之乡”。2007年7月,以渤海、九渡河为代表的怀柔板栗栽培技术,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怀柔全区板栗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出口量居北京市首位,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