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位置:首页 > 排行榜 > 生活排行榜

山西忻州特色小吃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2-11-04 05:48:29

1、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瓦酥,约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水印“忻州瓦酥”字样。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久放色味可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制作瓦酥选用精粉、纯蛋黄、上等食油、细砂糖为料。和面配料亦有特殊的讲究,精细的要求。成形时用模托就,再经油炸,出锅后压制成瓦状。近年忻州名食瓦酥获新生,大量应市,曾被省商业系统评为最佳食品。

2、高梁面鱼鱼

本是忻州地区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近年来一些宾馆、饭店,捕拾民风,将其发展成了招待内外游客的风味食品。高粱面鱼鱼,是用普通高粱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忻州的农家妇女们搓鱼鱼,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由远及近,逐渐靠拢,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汇成一片。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高粱鱼鱼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红柿汤调和,清爽利口,别具风味。

3、繁峙疤饼

因饼上遍布疤痕而名,亦名籽饼。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鸡蛋及苏打等。制作时,将和好的面擀成直径约半尺左右的薄饼,在铁锅内铺一层磁砂,放一层饼,进行烘烙。熟后的圆饼呈金黄色,面皮上均匀地布满圆形小坑,状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质酥脆,为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名闻遐迩。

4、莜面窝窝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是忻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5、代县麻片

代县麻片,在清代颇有名声,并有面铺专营此业,生意兴隆。其片有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暇时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饥,耐人寻味。麻片选料严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纯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与白糖,其做法是,将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涂蜜、撒芝麻,然后上锅烘烙。制作精细,遂为佳品。

6、保德碗坨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坨,观之晶莹光亮,质地精细,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碗坨的制法,是将荞麦精粉用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荞面碗坨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是待客之佳肴。

7、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作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8、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因在历史上曾夺得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3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馅锅,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

9、河曲酸粥    

相传河曲的酸粥的由来纯属一种偶然,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活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难怪这一带的妇女即使不用化装品皮肤也白嫩细腻。

排行榜相关阅读

排行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