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位置:首页 > 排行榜 > 人物排行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最傲骨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2-03-12 21:48:41

   世人戒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一位田园诗人总会有着清闲舒适的一生,可是大家知不知道,著名的成语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一个关于陶渊明的故事。那么,“不为五斗米折腰”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我们的陶渊明先生又是怎样的傲然正气,为了保持气节而不食人间烟火呢?我们一起看下去。

成语简介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陶渊明典故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要是问起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一般的回答是东晋,虽然他生存的年代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陶渊明又叫做陶潜,他的字是元亮,他为自己取的号是“五柳先生”。

历史评价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排行榜相关阅读

排行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