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位置:首页 > 排行榜 > 娱乐排行榜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环船,设坛祭神只为了逃跑

发布时间:2022-05-26 20:01:11

  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在这场斗智斗勇中,把诸葛亮的强大能力展现得淋淋尽致。在孙刘与曹贼的兵马相差几何倍数的时候,诸葛亮竟然像是神仙一样,借来了东风,直接灭掉了曹操的80万大军,让诸葛亮的能力再一次神话,那么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真的吗?其实只是诸葛亮装神弄鬼。

一、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环船

  

  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可惜这也为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环船提供了条件。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诸葛亮借东风,才能完成计划。

  

  正好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诸葛亮借东风开始设坛祭神。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显然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如左图)。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的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是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的,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二、诸葛亮为何要精心策划“借东风”

  

  想当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占领荆州,让寄居新野小城的刘备一下子置于了正面攻击之下。面对曹操虎狼之师,刘备只能仓促应战,拼命抵抗,结果一战下来是溃不成军,家人也在战斗中失散了。“老窝”被人端了,刘备只好退守江夏,暂避锋芒。为避免被曹操吞并,刘备及时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借助东吴力量,联合抗曹。

  大略方针制定了,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作为刘备集团的首席军师,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游说孙权,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战略局面。而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全权代表,也被暂时留在东吴,协助周瑜共同破曹,两家的蜜月期也由此开始了。联合作战,最重要的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要说初期还不错,有鲁肃两边周旋,周瑜和诸葛亮相处得也算愉快。但从来生意好做伙难搭。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情况就变得有些不容乐观了。倒不是因为两人的作战风格不同,而是两人在各自的性格和利益上出现了重大分歧。

  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的“锥子”,放到哪里都会出头。而周瑜偏偏又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锤子”,心高气傲,把谁也放不在眼里。本来是天下舍我其谁,但与诸葛亮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周瑜却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几番交手,几经试探,让周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压力,“此人见识果胜吾矣”,“将来必为东吴大患”。

  

  要说此时,周瑜还未起杀心。为东吴长远之计,就安排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前去劝说弟弟投降东吴,结果诸葛瑾刚一开口,就被诸葛亮反客为主,三言两语顶了回来。按周瑜的想法,既然不能为东吴所用,就只能早日除之。

  前面的几次较量,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更增添了周瑜定要除掉诸葛亮的决心。后来,派遣诸葛亮三天打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独出心裁,“草船借箭”,轻易完成了看似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任务,搞得周瑜好不烦恼。既然杀诸葛亮不成,周瑜只有暂时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准备此次战役。但在内心,诸葛亮已俨然成为了东吴乃至自己的潜在威胁。

  

  对于这些,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也时时予以防范。好在两人在战略问题上总是所见略同,甚至不谋而合,到最后定下破曹的总体战略就是——火攻。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周瑜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有一天,周瑜视察军情,登高望远,遥望曹营。就在这时,“忽狂风大作,……刮旗角于周瑜脸上”。

  领兵打仗之人,从来敏感多变,机巧灵活。只这一下,突然让周瑜想起了一件关乎生死成败的头等大事。前期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眼看要功亏一篑,周瑜顿时急火攻心,手指曹营,“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别人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顿时乱作一团,而此时,唯独诸葛亮却笑道:“公瑾之病,亮极能医,手到安全也。”接着取来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一见不禁大惊失色。

  

  心有灵犀一点通。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瑜只好放下身段请教对策。诸葛亮先是自我吹嘘了一番,接着放出了大话:“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如何?”此言一出,周瑜顿时喜出望外,心中却犯了嘀咕。但事已至此,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筑起七星坛,派出军士听命调遣,由诸葛亮上坛作法。从此,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也就成了《三国演义》的神来之笔,并不断传唱。

  现在的问题是:诸葛亮是否真如小说中写的那样会“借”风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诸葛亮“借”风是假,精通天文地理却是真。这个风,“借”他要来,不“借”他还是要来,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际上,诸葛亮在提出用火攻之前,就已经推算出不久定有东风出现,要不也不会把“借东风”的时间定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了。说白了,这个风早了不能“借”,晚了也不能“借”,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事实当然就是,这本就是诸葛亮早已设计好的脱身之术。

  自到江东,几遭暗算,诸葛亮当然明白,深处吴地,危险无处不在,如何脱身着实让诸葛亮费了一些心思。光明正大地走显然是不可能了,锋芒崭露,周瑜早已将自己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但不走也不行,长期与虎为伴,难免不被所害。

  

  有了这些顾虑,诸葛亮只能提前安排后路。因为早已推算出了大风将起的时间,因此趁着刘备过江告别之际,诸葛亮是千叮咛万嘱咐:“十一月二十甲子日为后期,可叫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事关生死,前面的计策诸葛亮都能点破,唯独借风一事却不能提前透露,要等周瑜自己悟到、悟透才行。很显然,在这件事上,周瑜比诸葛亮还是差了几步。就在周瑜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突然想起隆冬时节、东南风极少的客观现实,因而口吐鲜血、一病不起。

  既然周瑜已经察觉到没有“东风”不行,诸葛亮也就不失时机的出现了。先是开出了“只欠东风”的药引,接着开出了“借东风”这个药方。只不过这个风一定要由自己去“借”才行。因为只有“借”,才能有回旋余地;只有“借”,也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假若周瑜知道一定会有大风出现,恐怕诸葛亮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诸葛亮的手法相当高明,要求筑造七星坛祭神“借”风,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拖延时间,坐等风来;二是可以借此发号施令,摆脱监视。到了坛上,诸葛亮第一件事就是约法三章:“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吾令者斩之。”看起来是为“借”风立规矩,实际却是为自己顺利逃跑做铺垫。

  果不其然,当大风来临之际,周瑜顿时醒悟:“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若欲留之,乃东吴之祸根,周瑜之大患也!”想到此,马上派丁奉、徐盛二将带人前往七星坛,“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碎尸万段,将那颗头颅来请功。”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诸葛亮早有预谋,哪里还会等你来拿、坐以待毙呢。等丁徐二将赶到时,诸葛亮早已从容登上了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至此,这场由诸葛亮自导自演的大剧终于落下了帷幕。看起来是有些神奇了,实际上,这也是诸葛亮万般无奈之下的权宜之举。

排行榜相关阅读

排行榜热点